(德国之声中文网)为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工作了20多年的美籍巴勒斯坦记者阿克勒(Schirin Abu Akle)在报道过程中殉职。当时,她正报道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杰宁(Dschenin)发生的以军和巴勒斯坦人冲突事件。据巴勒斯坦卫生部公告,这位在阿拉伯世界十分有名的记者头部中弹身亡,年仅51岁。
半岛电视台记者易卜拉欣(Nida Ibrahi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大家可以想象到,这对她的同事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打击。”易卜拉辛指出,巴勒斯坦《圣城报》(Al-Kuds )的一名记者也在杰宁事件中受枪伤。
“大写的PRESS”
以色列军队推文称,当时以军在杰宁抓捕涉嫌恐怖分子,遭到猛烈枪击和炸弹攻击后开枪还击。声明称,将对事件进行调查,不排除记者被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击中的可能性。
以色列外长拉皮德(Jair Lapid )经由其办公室表示,愿和巴方共同调查。他说,“在冲突地区,记者必须得到保护。我们都有责任查明真相”。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拒绝联合调查。他说,巴方将直接向国际刑事法院提讼,要让罪犯受到惩罚。
一名同在现场的法新社摄影师称,阿克勒死于以军枪弹。半岛电视台发表声明称,阿克勒在报道时穿的背心上大写的“PRESS”(新闻)字眼十分醒目。
美国大使馆:“彻底调查”
阿克勒是有美国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出生在耶路撒冷。1997年起,她为总部位于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工作,定期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做报道。
美驻以大使尼德斯(Tim Nides)推文表示,他支持“对她的死亡情况作彻底调查”。美驻联合国大使格林菲尔德( Linda Thomas-Greenfield )也呼吁进行透明的调查,并敦促冲突双方联合实施。欧盟外交委员博雷利(Josep Borrell)和德国政府也呼吁进行彻底、独立和迅速的调查。
记者无疆界组织(RSF)强调,射杀记者是公然违反关于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行为。
以色列对系列恐袭作出反应
3月份以来,西岸地区连续发生恐袭事件,据德新社报道,迄今已有17人在以遇害。作为反应,尤其在被认为是巴勒斯坦激进分子重镇杰宁地区,以军加强了在西岸的行动,并因而一再导致同当地住民的严重对抗。
巴勒斯坦卫生部称,3月底以来,有2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有的死于以方军事行动,有的死于自己的袭击过程,有的死于同以军的冲突中。
(德新社,路透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成为了首位访问哭墙的美国总统。耶路撒冷被视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重要象征。以下图片纪录了这个城市与巴以恩怨的今昔。
图像来源: Reuters/J. Ernst登临油山(也称“橄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耶路撒冷老城便尽收眼底。该高地其实是圣殿山和老城东北、东南山丘带的一部分。本图上可清晰看到:城墙和伊斯兰最古老的宗教建筑— 金顶岩石寺(也称“圆顶清真寺”)。因曾经生长橄榄树,该山在其它语言中亦常被称作“橄榄山”。
图像来源: Reuters/R. Zvulun就在近50年前,还全然是另一幅图景:城墙和岩石寺清晰可见,让人猜想到,慑于1967年6月7日的这张图也是从油山上拍摄的。一群士兵在“六日战争”中将油山当作了指挥部。
图像来源: Government Press Office/REUTERS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阿尔—阿克萨清真寺被视为仅次于麦加(Mekka)和麦地那(Medina)的犹太教第三大朝圣地。之于犹太人,圣殿山至为神圣,依圣经所传,那里曾建有第一神殿和第二神殿。由之,一再出现紧张和冲突。从1967年起,以色列负责安全事务;一个穆斯林基金会则负责民事及宗教事务。
图像来源: Reuters/A. Awad阿克萨是该市最大的清真寺,其名意为“遥远的圣地”,建成于8世纪初。清真寺四周,较小的宗教建筑、花园和水井星罗棋布,在伊斯兰里有“高贵的圣物”之誉。寺中大祈祷厅由7排高大的廊柱支撑,可容纳约4000名信徒。
图像来源: Reuters/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耶路撒冷城门矗立在基督徒区和阿拉伯人区的分界线上。进入该城门后,人们便置身于色彩斑斓、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场里的那些小陌深巷。不过,这个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北入口有着令人沮丧的名声:数年来,大马士革门成为巴勒斯坦人行刺的血腥地点。
图像来源: Reuters/R. Zvulun因朝向叙利亚的大马士革遂得此名的大马士革门建于16世纪,是奥斯曼帝国历史最悠久的最大城门之一。本图摄于1967年。从那以来,除了汽车和墙外人头攒动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图像来源: Reuters/耶路撒冷老城里密布小巷,分为犹太区、阿拉伯区、基督徒区和亚美尼亚区;老城被一道城墙所围,城墙建于1535年至1538年,由苏莱曼大帝下令建造。1981年,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老城正式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像来源: Reuters/A. Awad某些东西永不改变:摄于1967年的这幅照片问世50年后的今天,少年们依然穿行于巷陌间,叫卖刚出炉的、当地人称为“百吉”(Bagel)的芝麻面包圈,售价相当于1欧元。
图像来源: Reuters/Fritz Cohen/Courtesy of Government Press Office世界闻名的哭墙是犹太人的最大圣物。经过严格安全检查后,人们按性别,在哭墙前分开祈祷。信徒们,—有时也有其它宗教的教徒们— 将写有祝辞或祈福愿望的纸条塞进墙缝。方便的做法:人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愿望,在耶路撒冷打印,塞入哭墙。
图像来源: Reuters/R. Zvulun此图摄于1967年9月1日,表现哭墙边(亦有“西墙”之称)的以色列人。当时,哭墙在约旦控制了19年后重又对外开放。
图像来源: Reuters/Fritz Cohen/Government Press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