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华文媒体在德国(2)

艾柯2002年11月26日

和北美、英国、法国相比,在德的华人相对较少。在德华文媒体为求生存发展,各自八仙过海。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90年代末开始,网络也渐渐成为华文媒体的一种载体

几年来,谁要是走进德国各地的一些亚洲超市买菜,顺手就可以拿一份免费发放的‘华商报’,这份报纸的首页除了报头以外,一页上全部都是广告。报纸发行半月刊,一直增页到40页。

‘华商报’的发行人齐墨先生坦言,报纸的内容四六开,60%的内容是广告,还有剩下的40%的文字内容里有一版必是黄色小说,还有性感暴露的“桃花小姐”在邀请“大哥们”记住她们的热线电话。当然,16大中共“第四代”全面接班也是‘华商报’最近的焦点话题。

报纸的“灵魂”齐墨先生已经手持德国护照,但是十几年未归故土。他原本研究历史、时政,在中国的中央党校教书,发生六四后退出中国共产党,如今是一位在海外颇为知名的民运人士。齐先生说,“要回,就得有尊严地回去。”所以,他不愿在中国驻德大使馆签下一纸“保证书”,保证退出政治活动,已经改变看法,得以回到中国。

卖梅酒的民运人士

有着“傲骨”,敢骂共产党的齐先生也不忌讳别人骂他,批评他的形象和‘华商报’的低级趣味不符。

对于齐先生来说,‘华商报’免费发放还能盈利,经费来源于中餐馆、商行和旅行社的广告,报纸在增刊,大概说明广告客户有增无减。再说,既然是自家报纸,那么顺便也可借报纸卖自家经销的梅酒、电话卡。报纸的受众群是生意场和餐馆打工者,当然内容上也要考虑群众的需求。

齐先生说,“桃花小说”是为那些在海外只有工作,没有社会交流的人们一点生活的补偿。象英俊餐馆跑堂如何被老板娘勾引而又被抛弃的艳情故事是桃花小说贴近生活的内容之一。

这般商业操作的华文报纸在德国和其它的欧洲国家如荷兰、法国还都存在。

华文媒体新生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自费到德国留学,还有一些学生还走在艰辛的出国道路上。一家名为‘中德学桥’网站上,及时发布和学生们命运相关的留学信息,尤其是德国大使馆留德审核部APS的动向,学桥网站随时追踪,发布有关的新规定和信息,渐渐在学生中造成了影响,网站也开始向学生提供向用户收费的信息服务。

可以说,这是一家留学服务的企业网站。同样经营网站的人士人为,实用信息的发布其实成为公司成功的宣传手册,虽然它的角色模糊,但是在成功地商业操作。

如果说,‘中德学桥’还在德国华人世界扮演一部分媒体的角色的话,那么它已经属于在德华文媒体的“新生代”。90年代末到新世纪开始的阶段,网络也渐渐成为华文媒体中的一种载体。

网络的互动给在德的华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象‘北冥家园’、‘德国热线’是同志们“灌水”的地方,网上交流烧中国菜经验聊以解馋;聊天室里眉目传情打发寂寞时光;各种内容五花八门。

但是,一些新生代网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谈中国时政。他们中的一员认为,对中国“指点江山”,到头来被封网、被屏蔽,不准回国被迫流亡,这样一来,被剥夺了参与和发言的资格,谈又有何用?也许这是一个暂时“永远”的难境,避而不谈是新生代的选择,也许也是和前辈们之间的“代沟”。

不过,谈起德国时政、社会,评论、讲述德国人的个性和文化冲突,新新人类却指手划脚,没有障碍。

可热火朝天的气氛下,在德华人“关起门来谈天下事”,如何通过媒体和德国主流社会进行沟通,这是所有在德华文媒体面对的一个问题。

竞争还是联合?

和北美、英国、法国相比,在德的华人相对较少。在德华文媒体为求生存发展,各自八仙过海。但华人社会毕竟规模小,广告量有限。而时下,媒体之间互相竞争,日子都不好过。

‘德国导报’的主编王先生认为,出路在于媒体之间的联合,打出强势品牌立足华人市场。

更有野心勃勃的传媒人把眼光放回中国大陆市场。至于市场何时开放,有人悲观,有人乐观。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