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南华早报》再度报道称德法领导人将出访北京

2022年9月22日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前驻德大使在柏林筹划安排德国总理访华一事。报道称,德法两国领导人今年11月将先后访问北京与习近平举行会晤。如果访问成行,将是西欧国家领导人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首度重新访问北京。

2017年7月,时任汉堡市长的肖尔茨接待前来出席G20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7年7月,时任汉堡市长的肖尔茨接待前来出席G20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图像来源: Carsten Rehd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南华早报》周四(9月22日)再度报道称,德国联邦总理肖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11月有可能前往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报道称,德国和法国领导人将分别访问中国,而不是结伴而行。

上周,新浪微博上有公众号也放出消息称,德国总理肖尔茨有可能在11月4日访问北京。马克龙也会在11月前往北京,但是时间尚未确定。公众号没有透露消息来源。

《南华早报》周四的报道引述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国前驻柏林大使史明德上周在柏林协商筹划肖尔茨11月访华的细节。报道称,外界预期,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将在11月单独访问北京并与习近平举行会晤。

据中国外交部对外公布的消息,本周一(19日),王毅在纽约出席联大期间会见了法国外长科隆纳(Catherine Colonna)。王毅表示,中方愿同法方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当前此起彼伏的全球挑战,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稳定性。周四,王毅在纽约与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Emmanuel Bonne)也举行了会面。

针对7月份《南华早报》报道的中国邀请欧洲4国领导人访华的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新闻例会上回应说:“我不知道他们这是从哪儿来的消息。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一个假消息。”图像来源: Imago Images

今年7月中旬,《南华早报》就曾报道,中国向德、法、意、西4国领导人发出邀请,邀请他们11月访问北京。当时这篇报道指出,“提议的访问日期就在预计于10月召开的中共20大之后。在这些访问将与当月在巴厘岛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时间相吻合,并将标志着西欧领导人在中国近3年清零政策阻断面对面的外交之后重返中国”。

当时中国外交部对这则报道迅速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新闻例会上回应说:“我不知道他们这是从哪儿来的消息。我可以告诉你,这是一个假消息。”

德国总理府一名发言人回应说:“请了解我们向来只在适当时候,通常在一周前,才会通知总理的行程。”

北京方面否认《南华早报》的相关报道之后,该报又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尽管北京否认此事,但确实有人就邀请欧盟四国领导人11月份访问中国一事与欧盟这些国家进行了接触,欧盟国家正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针对《南华早报》最新发表的报道,德国总理府发言人做出的回应依旧是:“原则上来说,总理的行程总是在行程前一周的周五才会公布。”

北京对德法采取区别对待?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专家巴尔金(Noah Barkin)在其最新一期中欧观察月报中引述欧洲一位资深外交官的看法表示,由于德国总理肖尔茨最近对北京方面的语气越来越严厉,所以北京对德国的态度变得冷淡。“他们(北京政府)与肖尔茨谈得少,与马克龙谈得多。马克龙被视为了解中国并采取平衡做法的领导人。”这名外交官说。

今年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与中国外长王毅已经进行过至少5次电话通话。德国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顾问普勒特纳(Jens Plötner)仅在今年5月31日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有过一次视频通话。新华社对此的报道仅有一句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在北京同德国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顾问普勒特纳举行视频会晤。双方就中德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德国总理府没有对普勒特纳和杨洁篪之间举行的视频会晤发表评论。

德国外长:“没人可以勒索我们”

03:1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没人可以勒索我们”

《南华早报》报道指出,最近三年间发生的种种事件造成中欧关系明显恶化: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欧盟因新疆人权状况制裁中国官员,中国因立陶宛同意台湾开设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而对其采取制裁,另外欧洲对台湾问题的担忧也不断上升。

文章指出,德国总理肖尔茨感受到的德中关系变化产生的压力更为明显。今年6月,德国外长贝尔博克表示,外交部正在制定新的中国战略,目的是减少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贝尔博克强调,为了排除涉及强迫劳动和侵犯人权的商品,也会更仔细地检查德国公司在中国的供应链。今年7月她在接受德国之声电视采访时说:“中国不仅在经济领域是竞争者,也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合作伙伴,但同时又是制度性对手。正因为是制度性对手,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表示,没人可以勒索我们。这是我们新的中国战略的基础,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但也要在关键基础设施上有一个独立的欧洲主权战略,尤其是与我们的外交政策一致。”

一周前,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证实,德国联邦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以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产品的依赖性。他承诺在与北京的贸易往来中德国不会再“天真”。他在采访中说:“我们不能再允许德国受到勒索。”哈贝克在采访中表示,他反对中远海运入股汉堡港码头。他说:“我倾向于不允许这桩收购案通过。”但是德国工商总会(DIHK)的贸易专家特雷尔(Volker Treier)则指出:“如果缺少明确的(投资)安全标准就拒绝对我们经济如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的投资,这会对德国作为投资地的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

法兰克福和平研究所(PRIF)中国问题研究员艾博(Pascal Abb)在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说,德国外交政策正在经历一个“安全化”的过程。他说:“因为存在政治分歧,德国正在削减一些关系,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这些关系过去与政治分离,中国人称之为‘双赢合作’。在我看来,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破坏国家安全的担心被夸大了。”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