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发送中国首封电子邮件的德国教授

崔牧2015年3月16日

今年的汉诺威CeBIT电子展上,中国是主宾国。而和中国渊源颇深的德国计算机教授措恩,也出现在了会展现场。1987年,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Deutschland Werner Zorn Informatik-Professor
维尔纳·措恩教授(Werner Zorn)图像来源: DW/Mu Cui

(德国之声中文网)通信工程教授维尔纳·措恩(Werner Zorn)在人群中绝对是个毫不起眼的人物。这位72岁的退休教授身材不高,花白头发,穿着一身深灰色的西服,没有系领带。他坐在德国汉诺威CeBIT电子展的H9大厅一角,对每一位接近他的人抱以慈祥的微笑。

但他绝对不会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好些德国媒体以及中国媒体的记者正在排队等待采访他。

"刚才那几个德国以及中国的记者都说我在中国挺有名气。我的妻子是中国人,这个问题我也让她帮我在网上查过,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您倒是说说,我在中国到底多有名?"就这样,德国之声记者反倒被采访对象抢先问了一个问题。

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德语写就

"1987年的9月14日,我在北京科技大学输入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文本。然后又折腾了一个星期,9月20日才成功发送。"

在那封邮件的正文中,措恩教授用德语和英语分别写道:"越过长城,我们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Ueber die Grosse Mauer erreichen wie alle Ecken der Welt -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在这封简短的邮件中,甚至还包含了一个拼写错误。措恩教授对此表示:"记不清了。"他怀疑这有可能是后来整理这段历史时发生的复制错误。"但如果真是当年的错误,那敲错键盘的人肯定就是我。"措恩教授笑着说。

"越过长城,我们抵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向德国之声记者透露,中国的互联网在起步阶段主要获得德国的帮助,而非网络技术最为领先的美国的帮助,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因素。"当时还是冷战时期啊,美国人当然不希望互联网、电子邮件这些东西连接到苏联、中国这些国家去。中国和美国的电子邮件互通,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西德当时却相对更加中立。"

措恩教授还透露,早在中国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之前好几年,世界银行就资助中国购买了一批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计算机。而这个项目的中国负责人王运丰教授,40年代曾经在德国留学,此后也和德国的科技界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当时的冷战环境造成中国不可能通过美国来发送电子邮件,而一系列人际关系带来的因缘巧合,使得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用德语写就。

"网络审查也许和文化有关"

将近30年过去了,措恩教授依然关注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1987年在北京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时,他绝对没有预料到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互联网企业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业绩。"这些中国企业将来大概会是美国IT巨头唯一的竞争对手吧。"

维尔纳·措恩198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图像来源: Hasso Plattner Institut

他同样也注意到了中国互联网正面临日益收紧的互联网管制与审查。毕竟,就在CeBIT展会的大门外,就有一些国际人权组织在就此进行抗议。不过,这位中国互联网的奠基人之一,却不愿意用过于严苛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他认为,网络管制与审查可能和中国文化有关,中国在近代历史上常对异质文化持抗拒态度。"我至今记得80年代第一次去中国和计算机专家们开会讨论,当时邓小平在大会上说,要打开窗户,但是也要防止苍蝇飞进来。"

但是,措恩教授也对中国的严格审查制度表示了不解:"中国那么强大,为什么要害怕不同意见、害怕媒体呢?越是强大,应该越是能够和不同意见共存。"他说,他对中国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总体上还是保持乐观的;至于现在的审查或者管制问题,"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