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马术治疗的德国血统
2025年11月16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66岁的林妩恬(Uta Rindfleisch)来自德国劳因根市 (Lauingen-Donau),1981年第一次来到台湾学习中文。1985年第二次来台后,她因为爱情决定留下,结婚、生子,并开始在台湾工作。起初,她的生活与大多数人无异:上下班、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偶尔与亲友聚会或出游。由于娘家在德国,林妩恬一家人在暑假时常返回德国探亲。日子虽忙碌却踏实。然而,1990年第二个孩子──女儿安安的诞生,为她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转折。
安安的出生并不顺利。虽然她刚出生时哭声宏亮,看似与其他新生儿无异,但林妩恬总觉得,婴儿全身除了通红,还隐约泛著紫色。当时医生只说孩子需要放入保温箱送往另一个楼层,却未提及安安可能有异状,也没有说明为什么必须在保温箱里待上数日。
数日后出院回家,林妩恬逐渐察觉异样:安安的头部无法正常控制,吞咽困难;到了应该会爬行的时候,却仍无法做到。一岁后问题更为明显,每逢热痉挛发作时,她全身失去控制,嘴角抽斜,往往还伴随著高烧。这样的情况一次又一次反復发生。然而,医院始终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安安会罹患脑性麻痹并且经常出现热痉挛。
年幼时的安安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由于拥有德国血统,她的五官比一般台湾孩子更立体精致,宛如人见人爱的洋娃娃。在安安四、五岁时,身心障碍者家长创立的“心路基金会”计画拍摄一支公益劝募广告,特别找上有天使般面孔的安安,希望她担任模特。然而,最终她的角色被其他孩子取代——原因竟是:安安的外表看起来太正常、太可爱,完全不符合大众对身心障碍儿童的刻板印象。多年后,林妩恬向DW记者谈起这段往事时,嘴角仍不自觉地微微颤动。
母爱驱动的学习
在医生确诊安安罹患脑性麻痹后,林妩恬积极带著女儿接受各种治疗,并毅然辞去在台北德国学校担任秘书的稳定工作,转而从事兼职工作,以便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来照顾女儿。
照顾脑性麻痹的孩子,需要结合早期治疗、复健训练、防止跌倒与癫痫或热痉挛发作时的居家安全措施,以及支持性教养的心态。因此,林妩恬很早就让安安接受物理治疗,也参与水疗等相关课程。
1997年,位于台北市北投区的振兴医院首次开设马术治疗工作坊,林妩恬立刻报名参加,认真投入学习,并主动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从此,她更加积极研读,并与医院的物理治疗师交流,精进相关的医疗理论与应用方式。
林妩恬与马术治疗
林妩恬的成长背景恰巧成为她进入马术治疗领域的重要助力。自幼在德国,她与姊妹经常骑马玩耍,对马术早已熟悉。再加上德国是马术治疗最早发展、发展最完整的国家之一,使她能迅速理解并投入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路走来,林妩恬孜孜不倦地自修相关资料,并积极参加美国的在线课程。同时,她也多次返回德国,参与相关工作坊,持续精进。最终,她取得北美身心障碍者骑乘协会(NARHA,现PATH International)的教练资格,成为台湾首位获得该认证的教练。获得教练资格后,林妩恬更加投入,协助其他身心障碍者,也开始培训与指导更多从事马术治疗的专业人员,致力推动这项疗法在台湾的发展。
从古希腊到现代:马术治疗的欧洲典范
马术治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与罗马时期。传说中,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ulapius)会将病人安置于马背上,振奋病人的精神并促进康复。早在西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利用马匹协助受伤士兵进行复健,这可视为马术治疗的最早雏形。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马术治疗在欧洲重新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现代化的复健方式。欧洲多国积极推动这项疗法,使其逐渐发展为今日广泛应用于身心障碍者的专业治疗手段。
莉丝・哈特尔:马术治疗的启蒙典范
其中一个关键启蒙案例,来自丹麦著名马术选手莉丝・哈特尔(Lis Hartel)。1944年,23岁的她感染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而她当时已经是丹麦最杰出的盛装舞步(Dressage)选手之一。盡管下半身瘫痪、无法自行上下马,她仍未放弃骑乘,反而将马术作为复健工具,逐步重返竞技场。
最终,她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与1956年斯德哥尔摩奥运(皆为非残障奥运)中,连续两届荣获马场马术银牌。她的故事不仅感动全世界,也成为马术复健应用的经典象征,并被尊称为“马术治疗之母”。
哈特尔的事迹启发欧洲各国重视马术在身心障碍复健中的潜力。英国、挪威等国积极投入,尤其德国最早建立起系统化的马术治疗模式。1970年,德国正式成立“德国治疗性骑乘理事会”(Das Deutsche Kuratorium für Therapeutisches Reiten e.V., DKThR),开启马术治疗专业化与制度化的里程碑。林妩恬后来也加入该理事会成为会员。
从香港到台湾:马术治疗的引进与启发
物理治疗师汪子瑄指出,台湾马术治疗的引进与香港有密切关联。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人早期便将马术治疗带入当地。由于民众热衷赛马,香港拥有大量马匹;更重要的是,香港赛马会长期将盈余投入慈善与公益事业,提供了推动马术治疗发展的资源与条件。这些因素使得马术治疗在香港迅速成长,也成为台湾日后发展的重要借镜。
由于台湾与香港交流频繁,马术治疗的理念也逐渐在台湾萌芽。但直到1990年代末期,台湾才开始有组织性地推动这项疗法。随后,透过民间团体与公益基金会的合作,2004年“台湾马术治疗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专业推广与服务的平台。自此,马术治疗逐步应用于脑性麻痹、自闭症、发展迟缓等身心障碍者的复健与教育领域。虽然推广过程仍受限于资源、空间、专业人力与马匹,但其专业化与社会影响力已逐步扩展。
马背上的疗愈力量
马术治疗透过马匹步伐的韵律与肌肉起伏,帮助骑乘者学习正常步行模式,改善坐姿与平衡感。对脑性麻痹患者而言,尤其适合。骑乘过程产生的感觉统合刺激,不仅能提升身体控制力,也能模拟行走的运动节奏,对肢体障碍者特别有效。此外,自闭症儿童透过骑马可安定神经系统,并在与马匹互动中学习社交技巧。林妩恬强调,马术治疗不仅限于马背上的活动。与马匹互动的过程——如喂食、梳理马匹、清理马厩——也能提高手部肌肉灵活度,并具有心灵疗愈的效果。
物理治疗师汪子瑄接受DW采訪时指出,台湾目前的马术治疗主要应用于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脑性麻痹、肢体障碍、发展迟缓及其他感觉统合失调个案。由于每位个案状况不同,训练方式与步骤没有固定模式,需依实际反应灵活调整。
从陪伴到国际舞台:孙育仁的故事
2014年,年仅25岁、患有先天性脑性麻痹与肢体障碍的孙育仁,代表台湾参加在法国诺曼第卡昂举办的世界马术运动会(2014 FEI World Equestrian Games)残障马术项目。他取得第13名的佳绩。虽未夺牌,但他是首位获得该项目参赛资格的台湾选手,意义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孙育仁自国中二年级起便开始接受林妩恬的马术复健指导。这段长达多年的陪伴与训练,也见证了台湾马术治疗从萌芽到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历程。而林妩恬正是2014年台湾代表团的领队。
自2004年起,林妩恬担任“台湾马术治疗中心”课程主任。该中心如今改名为“希望马场”,附属于“方兴中马匹辅学健康社福基金会”, 每年为超过两千人次的学员提供马术治疗服务。
因长年推广马术治疗、贡献卓著,林妩恬于2021年获教育部体育署颁发“体育推手奖”,以表彰其对体育与复健领域的付出。
台湾走向世界:从参与到主办
国际马匹教育与治疗联合会(The Federation of Horses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International, HETI)每三年举办一次国际研讨会。2009年,大会在德国明斯特(Münster)举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约八百位代表参加。林妩恬在此次年会中被推举为理事会成员,成为该组织首位来自亚洲的理事。
HETI曾两度来台举办教练认证考试,林妩恬是主要推手之一。经由她多方奔走,HETI于2015年选择在台湾举办年会,吸引逾130位全球代表齐聚一堂。林妩恬在提升台湾国际能见度与促进国际参与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骑在马背上:不只是治疗,更是掌握生命的主控权
为什么选择马作为治疗伙伴,而不是更常见的猫或狗?林妩恬解释,不同动物在治疗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汪子瑄补充,猫狗能协助身障孩子学习社交与沟通,但不同动物对孩子的心理与身体刺激效果并不一样。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动物与孩子的特性灵活运用。即使是同一品种的动物,每一只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特质,找到最契合的组合,才是成功的关键。
马匹治疗的最大特色在于──“马可以骑”。汪子瑄进一步说,许多身心障碍孩童长期依赖轮椅行动,由他人推动,难以掌控方向;但当他们骑上马背,便能亲自控制马匹,带自己前往想去的地方。这个过程不仅重建自信,也让孩子重新掌握生命中某些时刻的主控权,享受片刻真实的自由。
对这些孩子而言,坐在轮椅上时,他们习惯仰望他人;而当他们骑在马背上,视野变得开阔,甚至能俯瞰四周。那一刻,不只是高度的改变,更象征著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当代马术治疗的挑战
现代台湾的马匹大多为进口,主要来自日本、欧洲、美国和纽、澳,当然也有人在本地繁殖与饲养马匹。目前全台约有2000匹马,但多半用于休闲娱乐。
马术治疗在推广上面臨多重限制:马匹数量有限、合格教练不足,多数场地又位于中南部或郊区,对北部或都市家庭而言交通不便。此外,马术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不在健康保险给付范圍内,使许多普通家庭难以长期负担。
无语问苍天
在台湾马术治疗的发展历程中,林妩恬并非最早引进这项疗法的人,但她的贡献在于推动其专业化与制度化。她曾表示,希望成为推动“更专业”实践的先行者,致力于提升治疗质量。即便资源有限,她仍坚持推广这项对身心障碍者极具帮助的疗法。
至于安安的未来?当DW记者问起时,林妩恬沉默了片刻,最后轻声说:“她爸爸只希望自己能活得比安安久,好一直照顾她。”语毕,她再次陷入沉思,现场一片静默。
汪子瑄补充说,台湾虽有不少收容机构可选择,但条件与照护质量不一,并非每位家长都能真正放心。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