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国际奥委会主席:反兴奋剂领域仍存漏洞

(责任编辑:花名)2007年12月31日

近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接受《南德意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体育界反兴奋剂的力度仍不够大。“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在悉尼奥运会上进行了2500次兴奋剂检测,北京奥运会将进行4500次检测,而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更是会达到6000次,” 罗格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还是会存在漏洞。”

图像来源: AP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巴赫也表示,随着明年奥运会大赛日期的临近,将会出现更多由体育道德和体育成绩之间矛盾所造成的丑闻。

罗格强调对训练中的运动员进行突然检查的意义重大。他指出,例如促红细胞生长素(EPO)需要3到4天的发生作用时间,所以体育联合会之类的组织应该多进行一些“突然袭击”。而且在不同时间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兴奋剂检测。如果运动员在1月份主要加强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增长,那么这个时期要着重对促红细胞生长素、同化激素(anabole Steroide)等指标进行检测。“我们需要在一些重要时间段多进行一些突然检查,以检测运动员的成绩是不是令人怀疑的。” 罗格说。

罗格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测技术有可能可以检测出运动员是否使用了生长激素。与此同时相关的技术部门正在努力研究针对检测基因类兴奋剂的技术。

今年5月,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将研究兴奋剂小组的两名成员清扫出门,在这之前已有1500多名从事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都在这家医院经医生“指导”使用过兴奋剂。这一事件成为2007年德国体育界的一大丑闻。罗格称,这一丑闻比听说美国著名田径运动员玛丽恩.琼斯服用兴奋剂更让他感到震惊。他说,无法想象这种有组织的兴奋剂研究能够在一所享有盛誉的大学发生。

在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问题时,罗格深信:“中国体育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了它最黑暗的时期,但是我们相信,中国人已经从中吸取了教训。现在,中国体育界没有组织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中国人很清楚,如果对中国运动员的检测呈阳性,整个奥运会就该被毁了。”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