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在德华人系列(5):中文学校校长

德国之声 邱璧辉2005年6月18日

下学了,小朋友三五成群的走出教室,校长云慧群女士还在教室内和家长们谈话。云女士是波恩中文学校的校长。全校只有3个班级,共28名学生,年龄从6、7岁到17、18岁的都有。

云校长在她的学校门前图像来源: DW

云校长提到创办这个学校的原因:“我们的学校成立了差不多2年,当初是由巴特哥德斯贝格的中文学校分出来的,我们当初不大满意那里的教学品质,因为在那里是用德语教课的。”

这所纯粹民办的学校,如今每周六下午从12点到3点半,在波恩后火车站的一处市政府的交谊厅上课。几位任教的老师每次拿些微薄的钟点费,学生家长平均分摊这些费用,除此之外,家长不用缴纳其它费用。教材全来自中国,使用的是2002年中国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后的一般学校正常使用的教课书,而非为海外中国学生所特别设计的课本。

云校长承认,这样的课程对于在海外生长的华人子弟是很难,但是大家仍然勉力而为。

图像来源: DW

为什么家长们希望他们的子弟学中文?学中文的好处在哪里?云校长说:“第一,这些学生主要是来自中国家庭,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很深。他们都长着一张中国脸,如果全然不会中文,在心理上会是个障碍。再者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如果多会一种语言就多一个机会,对以后的工作都会有帮助,真的是只有利没有弊。”

虽然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要做起来其实很困难。因为德语几乎是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语言,现在被父母强迫,在课余时间,去另外学习一门语言,自然所有的小朋友都叫苦连天。

云校长对中国小孩和德国小孩作了一下的比较:她认为中国家庭管教小孩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学习上,父母通常抓得比较紧,德国人的教育原则是放任小孩自由发展。中国家长定下许多框框,让小孩学习不同的项目,强迫他们去学,这样使他们失去了许多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冲突。云校长现在的心得是,两方面应该兼顾一下,不要逼小孩死读书,因为以后不但要智商高,还得要情商高,因此小朋友除了加强课业之外,也应该学习和人以及社会打交道,云校长认为,这一点德国人做得比较好。

图像来源: DW

1989年云女士31岁时,以访问学者的身分来德国,后来留在德国学习,之后又在此地工作。转眼间已经过了16年。儿子4岁来德国,中间曾在中国上了两年小学,因此听、说中文都没问题,但是要读和写中文就有些吃力,尽管如此,小孩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还是很深的。他虽然拥有德国护照,但是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

云女士之所以滞留德国如此久,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儿子可以继续他的学习。她承认,虽然来了16年,但因为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她作为一个外国人很难真正融入德国社会。

云女士觉得德国人很勤劳,组织能力很强,但是近年来有个事让她隐隐约约感到不安。她提到,德国内部本身有问题,比如失业问题,却往往把责任推到外国人的身上。其实德国人首先应该解决自身的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不是将一切的问题归罪于在德国的外国人。也因此:她并没觉得自己是德国人,也不想做德国人。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