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地球暖化程度?11张图读懂气候危机

Gianna-Carina Grün | Rodrigo Menegat Schuinski | Michel Penke
2021年11月5日

联合国在格拉斯哥举行的气候大会让气候危机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DW统整了其中最重要的数据。来看看与过去相比,地球发生了哪些改变。

Essen | Schornstein des Müllheizkraftwerk Essen-Karnap
图像来源: Jochen Tack/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全球国家及政府领导人第26次召开会议,讨论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后果。以下的5个问答题目将带您了解,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 哪些地区排放最大量的二氧化碳?

越来越多政府承诺在未来10到30年间让其经济实现碳中和。然而,在欧洲和美洲的排放量趋于稳定的同时,亚洲和非洲的排放量正在升高。从下图可以看出,经济必须做出多大的变化才能实现碳中和。

但单看排放量并不足够。因为尤其是亚洲地区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间出现巨幅增长,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高的资源消耗。

如果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口规模相对照,就会看到一副截然不同的画面:排行榜上排放量最高的国家除了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外,还有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包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曼、卡塔尔和蒙古国。

究竟谁应该肩负起责任,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呢?专家认为,并非所有国家都应该承担同等责任,必须考虑到经济实力和财富。

如果将各国的人均排放量按照收入群体进行细分(见下图)就会发现,平均收入越高,人均排放量就越高。

各国在各个收入组别中也呈现极大差异,而且收入等级越高,差异便越大。高收入、高排放量的国家-例如卡塔尔-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就比德国或法国更高,而这些国家都在同一个收入组别中。

而印度、中国等国的人均排放虽然相对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其气候政策能造成庞大影响。

#2 温室气体的最大来源为何?

经济实力和二氧化碳排放密不可分。因此,工业领域占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份额(35%)也就不足为奇了。

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合计占20%,是二氧化碳、甲烷和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

特别是在过去20年之间,森林砍伐量持续增加。俄罗斯、巴西和美国所砍伐的森林面积最大。

与1990年至2000年这段时期相比,森林砍伐自此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缓。

森林砍伐所带来的问题不止在于原先能储存在土壤及树木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还有森林和土壤是所谓的"碳汇",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这使它们成为对抗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

#3 二氧化碳排放在过去几世纪有哪些变化?

自工业化开始以来,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加。起初问题并不大: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能被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

然而,人类如今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已经远远超过生态系统的自然吸收能力。因此,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持续增加,如下图中的红色区块所示。

#4 地球迄今暖化的程度?

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颗粒如同一个罩子笼罩着地球:虽然阳光及热能可以穿透,但却无法散去。如此一来,处于温室中的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热。

与20世纪的平均值相比,全球温度几乎上升了1摄氏度,特别是在过去五年间。

全球平均升温1度意味着地域上的剧烈变化。因为"只有"1度的平均值是由世界各地的温度偏差所计算得出:不同地区的极端炎热或极端寒冷,在计算时会相互平衡抵消。

2021年夏季,全球多地出现异常热浪。以美国波特兰为例:1991年至2020年的每年8月,当地的温度计显示平均温为20摄氏度,但2021年8月13日,当日平均温却高达30度,这是一种极端温度异常现象。

在同一周里,类似的温度异常现象也发生在西班牙、突尼斯、俄罗斯、印度、柬埔寨、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这里只是其中几个例子。

这种温度上升也会使全球平均温水平向上移动,而且产生深远的影响:热岛效应、农作物减产、严重洪灾及暴风频繁。

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海平面上升:温度升高导致冰盖和冰川融化,增加海洋中的总水量。

#5 海平面已经上升了多少?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统计,海平面在过去140年间上升近25公分。约三分之一的海平面上升是发生在过去25年内。

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发生在全球各地,但这一趋势在北极地区正在加剧,北极的暖化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而海水因升温而发生热膨胀则会进一步推升海平面。

如同全球升温般,全球海平面上升也有区域之分:部分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剧烈。

例如,当加拿大西部和智利北部的验潮仪显示海平面平稳甚至下降时,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国的海平面却急剧上升-这一现象可能对岛屿的存亡造成威胁,导致其没入水中。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