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啸一周年-德国救援组织总结
2005年12月26日海啸发生后德国人的捐助热情超过了以往。从各方筹集到的捐款高达6亿7千万欧元。其中3亿2千万欧元由德国4家人道主义救援组织--德国红十字会,德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卡里塔斯和迪亚科尼捐赠。整个捐款的三分之一已经用在了紧急救助和重建工作上。对于余下的部分也已经制定了具体的使用计划。
尽管救援工作开始时曾一度出现过混乱的局面,但是第一阶段的救援行动仍旧取得了很大成绩。德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负责人卡里希斯总结说:“海啸发生后我们避免了下一步的灾难。这就是说,尽管老百姓大量流动,尽管不少人无家可归,但是并没有出现瘟疫。没有儿童因营养不良或传染病死亡。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几乎所有过去上了学的儿童都已经复课。所有孤儿都找到了领养家庭,没有被推到孤儿院去。”
卡里希斯认为,海啸灾后的重建工作起码要持续3到5年。他还列举了日本神户为例。他说,即便是日本这样一个对自然灾害做好了各种应急准备的国家,灾后重建,将灾区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也还需要7年的时间。
德国红十字会在这一基础上希望各国对印度洋海啸地区的援助工作继续保持下去。该机构负责人塞特尔斯说:“我们这些组织将利用筹集到的捐助款和物资继续帮助灾民。除了紧急救助而外,我们还在协助重建房屋,重建学校和医院,并组织恢复供水和排水系统,恢复小型商业企业的运作以及组织对灾民进行心理修复治疗。”
塞特尔斯强调说,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可以避免大量的人员伤亡。他说,他的组织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印度东南部的奥里萨地区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2003年该系统配合防风暴建筑,有效地避免了数千人在一场热带风暴中死亡。
援助组织迪亚科尼的负责人菲尔克鲁克-维策尔认为,为了提高救灾援助工作的效率,必须加强救灾中的协调工作并一定要吸收当地有关组织加入到重建工作中来。她说:“最开始时我们在印尼主要侧重房屋的重建。后来我们在当地的合作伙伴的劝说下改变了做法。当地老百姓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告诉我们说,应当首先采取一些能给老百姓带去收入的措施。”
援助组织卡里塔斯负责人内尔认为,重建工作也具有维护地区和平的意义。他列举了印尼为例,“在印尼所有重建房屋的项目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自由亚齐的抵抗武装人员不得不在和平协定签订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我们随之扩大了建房计划,并通过这个方法促进了苏门达腊岛的社会和解。”
德国的上述4家援助组织还指出,世界在继续援助印度洋海啸沿岸灾民的同时也不应当忘记其他地区,比如苏丹的难民,西非的饥荒,中美洲泥石流的灾民和巴基斯坦地震灾民。这4家组织还呼吁政界,将防止自然灾害的工作视为发展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促进受援国的自救能力和地区性的预警能力。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