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大闸蟹:中国人的爱,德国人的恨

亚思明综述2006年7月28日

上个世纪初,祖籍中国的大闸蟹(亦称“中华绒鳌蟹”)被远洋航船带到了欧洲。自此,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开始横行欧陆江湖,甚至对本土物种构成了严重的生存威胁。

称霸江湖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如今,移民成功的“中华绒鳌蟹”俨然已经占“江”为王,甚至成为德国地区唯一的淡水蟹种。每逢盛夏,生活在易北河等水域里的成熟的大闸蟹开始展开“地毯式”迁徙, 不远千里地远上北海,为翌年春天的传宗接代做好准备。而这也正是“渔翁得利”的大好时机。

在多米茨(Dömitz)市的易北河畔,晨光微曦,两名垂钓者沉默地盯着平静的水面,河水似乎泛起了一阵微涟。不远处,一艘渔船正在缓缓驶来,一位身穿防水裤、脚蹬及膝雨鞋的年轻女船夫抓住渔网的一端,将全部战利品倾倒在甲板上:没有鳗鱼,没有鲈鱼,也没有梭子鱼,一网打来的大约有上百只挥舞双钳、褐色绒鳌的大闸蟹。

德国大闸蟹走向市场还只是不久之前的新鲜事。路德维希鲁斯特(Ludwigslust)一带的渔民也是同行中第一批开始“吃螃蟹”的人。他们定期向爱好美食的中国、越南家庭,以及亚洲超市、餐馆供货。

例如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渔业公司自去年起开始经营大闸蟹业务,每季为客户提供产自易北河及其分支洛克尼茨河的大约3吨的中华绒鳌。这多少能够缓解夏季萧条的渔业行情。不过,即使不是为了捞点外快,“蟹”满为患已经到了除之而后快的程度。

据当地渔民介绍,自打大闸蟹入侵,梅克伦堡附近的淡水水产已经缩减大半,从原来的年产120至150吨降低到目前的60吨。渔夫们只能够倒卖荷兰、丹麦及波兰鳗鱼、鳟鱼贴补收入。

勃兰登堡州的渔民也不得不成吨成吨地捕捞河蟹,再把它们廉价出售给中餐馆。来自哈韦尔贝格(Havelberg)的渔民沃尔夫冈·施罗德说:“中国人把小螃蟹加工成汤料,大螃蟹或煎或煮,吃法和龙虾差不太多。”多米茨市的同行施坦菲·让茨克斯基表示:“我从未品尝过螃蟹汤,对于这种动物我没什么好感。它们咬死异类,为非作歹。”她一边说一边从渔网上解救出几尾扭动着的鱼仔,把它们扔回河里,“算它们运气好!”

施坦菲大约每周捕捞100公斤大闸蟹。为了对付这种骁勇好斗的动物,她必须使用特别结实的双层渔网,而且要在凌晨出行。因为敏感的大闸蟹特别怕热,太阳一出就躲得不知去向。为了保证货物的生猛,施坦菲还不时得用清水冲淋池子里的俘虏。不过,多些麻烦也是值得的,若是从前,即使捞到大闸蟹也是白费力气。施坦菲说:“至少现在我不必再把它们倒回河里。”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