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夹缝中的人-在德国的第二代印度移民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0月8日

女学者,电视台女主播,联邦议院的议员,三位都是印度移民。在外国人里,他们可谓被德国社会接纳的成功典范。不过,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生活在双重文化的夹缝中,究竟是幸运还是负担?

印度人把瑜伽等生活方式带到德国图像来源: AP

眼前的三人隔行隔山,让人难找到什么关联。南蒂尼.米特拉:德国Vox电视台的女主播;乌米拉.戈尔:奥德河畔法兰克福Viadrina大学的学者;约瑟夫.温克勒:德国联邦议院的议员。

事实上,一条无形的纽带隐藏其间。三人都扎根德国,是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此出生和成长。他们一定都有问不完的问:自己是更德国化还是更印度化,抑或两者得兼?该如何让它们协调共生?印度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生命中息息相关的两种文化、自身的与众不同是挥之不去的精神重负还是上天的馈赠?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和别人不同,那该有多开心!同在德国的家相比,我觉得印度的家里关系更加诚挚。毫无疑问,成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分子,感觉棒极了。” 电视女主持南蒂尼.米特拉感叹道。

“你从哪里来?”在德国常有人这么问。而她却认为,正因与众不同,自己才获益非浅。她曾是一名成功的女模特,现在是炙手可热的电视台女主播,这一切都归功于她那极富异国风情的外形。“每家电视台都需要提高收视率。”她微笑着说。其父来自印度加尔格达,而她在汉堡附近长大。身为第二代印度人,要追根溯源,找到那份真正的归属感,绝非易事。尤其这种问题多半来自外界,小学时,她的同班同学就曾问过她。而直到今天,她仍在寻找中。

来自奥德河畔法兰克福Viadrina大学的乌米拉.戈尔也深有同感。“你得成为印度通,对印度耳熟能详。可我们该从何而知?我们也是在德国长大的啊。人们认为你有印度人的肤色,冠了印度人的名姓,就该无所不能。我们真的对印度一无所知,这样文化大使的角色并非胜任愉快。”

相对德国4百万土耳其移民,印度人或印度裔仅有区区4万。绿党议员约瑟夫.温克勒在议会上强调,某种程度上,这么低的数字也是个优势。

“在德国的印度人太少,少到令人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不过,也正因为太少,才不会被视作威胁。人们总是开玩笑说,一提到印度,就想起甘地和老虎。还好,这总归是正面的印象。”

约瑟夫认为德国人没有立体地看待印度,也不了解其文化,因此他常常陷于古怪的境地。他的母亲来自印度南部的克拉拉,那里基督教徒超过25%。尽管如此,信仰天主教的约瑟夫却得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解释印度教。

坐火车的时候,他常暗暗等待着乘务员的评头论足。“过去火车优惠卡上不贴照片,所以乘务员老不放心我,担心那张卡片是顺手牵羊来的,我必须出示身份证件。如果我不用德文名字,名字里头印度味儿十足,他们大概没话好说了。我觉得,咱们要是轻松点,别老拉长着脸,就会遇到些有趣的事儿,其实好多人心眼儿不坏。别人对我不客气,那我当然也会摆出自我保护的架式。”

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世俗偏见,还要反应得体,乌米拉.戈尔总算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德国人对印度的看法正在明显改变。从前总会首当其冲提到妇女受歧视问题,后来是甘地精神,看,观点日益正面和积极。而当前的绿卡讨论则告诉世人,印度人多数具备很高的电脑能力,我们都是IT印度人。我学会去看事物的两面:遇到超级热情的人,我会想,还不是一好百好;当身边的人歧视妇女,我不会看得那么绝对。这就是从反方向上克服世俗偏见吧。”

在生活上,人们越来越认可印度绮丽的风格。多姿多彩的孟莱坞电影,色彩斑斓的莎丽,情调独特的美食......印度目前正引领潮流,其文化圈也在德国形成。网络上,都市里,印度文化的踪迹多少可寻。

但是:要成为一个开放的,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多文化社会,德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这个问题,三人观点一致。

(Priya Esselborn/文卿译)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