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奥兰宁堡要建中国城,莱西克市长欲借东风

特约记者 李士勋2007年5月9日

近日来,继德国之声简短报导之后,德国《时代周刊》等著名媒体大篇幅报道了柏林郊区小城奥兰宁堡要建德国第一个中国城(Chinatown)的消息,奥兰宁堡市市长莱西克先生向登门采访的德国之声中文在线部特约记者李士勋描述了面积至少将80公顷的中国城会是什么样子。以下是采访报道:

柏林市中心著名的“裤裆”大街

德国《时代报》(Die Zeit)4月26日发表长篇报道与分析《远东的腾飞近在咫尺》(Aufschwung Fernost, ganz nah)并象征性地配上奥兰宁堡市市长汉斯-约阿西姆•莱西克(Hans-Joachim Laesicke)站在德国华人叶文贵先生的豪华中餐馆“天坛”饭店前面的照片,使德国要建第一座中国城的消息不胫而走。德国媒体争先恐后发消息。上星期新华社记者也捷足先登,成为市长办公室的座上客。德国之声编辑部委托我去采访奥兰宁堡市市长,使我有幸成为第二个采访他的中国人。5月7日下午2点30分我准时到达市长办公室时,他正好在送走前一位客人。

柏林奥兰宁堡市长莱西克图像来源: AP


奥兰宁堡市名称的由来和历史

奥兰宁堡(Oranienburg)市是一个县城,位于哈韦尔(Havel)河上游,距离柏林市中心35公里。有A10号高速公路、B96号联邦公路和铁路相通,北去的火车由此经过,这里也是柏林城市快车S1路终点站。现有居民41,199人,面积162,37平方公里。这城虽小,也有近800年的历史,与柏林相差无几。过去这里是一个以捕鱼和农林为主的小村庄,三十年战争中曾被彻底洗劫,1630年只剩下不足200人。


1646年勃兰登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 I.)一世与荷兰公主露易丝•亨利艾特•冯•奥兰宁(Louise Henriette von Oranien)结婚。当这对年轻夫妇来此地狩猎时,公主爱上了这块风景优美的地方。于是公爵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奥兰宁公主。公主从荷兰要来了许多能工巧匠,为她建造了一座城堡式的宫殿,于是这个本来叫Boetow的地方从1650年起正式易名为奥兰宁堡。从此这里的建筑和生活习惯日益打上荷兰人的烙印。


1900年,这里的人口增加到8000人。1944年,因为这里有一个飞机制造厂和为生产“神秘武器”提炼铀的工厂,这个小镇被美军炸成一片废墟。但奥兰宁堡宫邸完好无损,现在这里是奥兰宁堡市政府所在地,正面二层楼上就是市长办公室。


旧军用机场将变成一座中国城

奥兰宁堡在二战后是前苏联占领军的重要军事基地之一,占领军在这个小城的边缘建造了一个军用机场。1994年前苏联驻军全部撤退后,这个机场就变成了一片无用的空地。应我提问,市长说明了要建中国城想法产生的经过:前几年,法兰克福(奥德河畔)从事环保和下水道设施的公司总经理施台凡•库尼嘎姆(Stefan Kunigam)先生去中国旅游,他在北京深感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因此爱上了中国。当他看到正在被蚕食掉的古老北京时,心中萌发了要把中国文明搬到德国来的念头。于是他就在柏林周围到处侦察,发现奥兰宁堡这块地皮位置比较优越,就前往游说市长并带他中国客人面谈。他的设想得到了市长的赞同,因为它不是迪斯尼公园那样的游乐场,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可能带来机遇的好主意。也就是说,这个中国城应该把中国悠久的文明介绍到德国来并为本地创造新的工作位置。她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目前世界各地已有的以商贸饮食业为主的中国人聚居的中国城有所不同,应该把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艺术、建筑、医疗、民俗、民居和旅游等内容融为一体。市长还想发挥德国的优势、在这里为中国现代化培养先进的高科技人才。这个未来的中国城计划每天都他的头脑里萦绕,挥之不去:一座面积至少80公顷的中国城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莱西克欲借东风

莱西克市长一边展开三维设计图,一边向我解释……这里是紫禁城、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这里是江南的园林、丽江和平窑的古代民居……亭台楼阁应有尽。他掩饰不住地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表示羡慕,希望能够借助从中国吹来的东风,给奥兰宁堡的经济状况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他赞扬普鲁士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宽容政策,因为他接受了很多外国移民,促进了普鲁士的繁荣和强盛。我插话说,听说柏林最美的宪兵广场就是那时候接收的被驱逐的法国胡格诺人开始建造起来的。他连连称是。接着他说,中国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给了他很大启发。他要学习中国的经验,扭转过去只有德国的技术向东流的趋势。

未来中国城的设计草图图像来源: Entwurf & Modell - A. Thierbach

由于历史的原因,勃兰登堡州在德国重新统一之后经济一直处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奥兰宁堡的失业率更在15%上下徘徊,很多大项目一个个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气馁。在介绍建设中国城的计划时,也很实际。他说,这个设想在德国还没有先例,战前汉堡初具规模的中国人聚居区在纳粹统治时期很快消失。目前的想法虽然大胆,但是要真正实现,尚有很大一段距离。

困难、信心与前景

当我问及这个计划目前的进展和存在的障碍时,莱西克市长很自信、但也毫不隐讳地回答道:市政规划办公室虽然已经做出具体周密的计划,而且已经在市政府建设委员会以7比2的绝对多数通过,下一步将于本月21日在市议会全体会议进行表决。他说可以希望得到大多数的支持。如果一切顺利,可望在2008年秋天破土动工。但是他也不否认,目前仍然有不同意见。他说:我不是预言家,需要小心从事,从实际出发。舆论界对这个大胆的设想也是褒贬不一。困难还有很多,更关键的是这个计划要得到勃兰登堡州、柏林市和联邦政府的支持,迄今为止,他尚未得到明确的答复。与中国官方就这个计划的正式接触也尚未进行。因此,问题不仅仅是投资五亿或者七亿欧元、招徕中国投资者和吸引2000名中国人的问题。


我说,在德国建中国城,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设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德国的外国人政策应该稍微放松一些,因为这个设想和目前德国正热烈讨论的多文化社会、外国移民与主导文化的关系以及对融入德国社会的要求有些矛盾。同时,德国也应该像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商投资给予很多优惠政策那样,让中国的投资者和打算来这里生活的2000名中国人看到有利可图才行。目前中国既不缺乏有投资意向的公司,也不缺少愿意来德国生活的人。中国政府的支持估计也不用担忧。他赞成我的意见,表现出对前景充满信心。我看已超过约定时间,便感谢市长接受采访,起立告辞。

采访者结束语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难以预料,在德国情况尤其如此。例如:1989年11月9日前,谁也没有料到一夜之间柏林墙会被推倒和接踵而至的东西方冷战时代的结束、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崩溃和德国的重新统一。还有一个例子:柏林的中国花园“得月园”的建成,曾经凝聚了德国友好人士、北京市荣誉市民、电影制片人曼弗雷德•杜尼约克(Manfred Durniok,1934-2003)先生15年在两国之间不厌其烦游说的心血。因此,奥兰宁堡中国城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目前还难以定论。也许人们应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促成它,而不是加以冷嘲热讽,因为这对德中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毕竟有益而无害。谁敢说德国的第一个中国城建成之后,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