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如何正确回应袭击事件

2014年5月23日

中国爆发了一股恐怖袭击浪潮。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局势将会更加糟糕。

China Sicherheitsmaßnahmen Xinjiang 23.05.2014
图像来源: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已经是最近八个月中的第五次袭击。 在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的中国西北部动乱省份新疆发生的此次恐怖袭击,导致31人死亡,近100人受伤。几起袭击事件之间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去年10月底,一辆吉普车冲进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群后不久,装有汽油罐的吉普爆炸起火。两名游客和车内三人丧生。当时,北京的反应还很克制。政府只是随后颁布法令,在加油站加油必须出示身份证。今年三月,中国再次发生暴力攻击事件,血腥程度更加令人发指。

在中国南部的昆明市, 一伙手持长刀的男女冲入该市火车站,砍死30多人。而在此一个月之后的4月下旬,正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访问问题不断的新疆地区并要求对恐怖主义采取更严厉的打击行动时,他的表态立即得到回应: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火车南站,恐怖分子杀害一名行人后引爆炸药进行自杀式袭击。一个星期后,南方城市广州火车站又惊传持刀砍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砍伤6位行人后被警方开枪击中制服。20年来逐步在全球蔓延的宗教狂热恐怖主义,如今也发展到中国。这场不对称战争进入中国,也是一场让中国面对个别境外组织束手无策的战争。

恐怖袭击临近

很长一段时间,袭击事件仅限于新疆地区,并且被认为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意外事件很快被遗忘。但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件肯定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北京政府,而且所有人都发现,恐怖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媒体报道的消息,而且也能在火车站亲身经历。令很多中国人感到困惑并提出的疑问是,政府是否能够保证他们的安全。由于太多的人存有这一疑问,北京安全机构禁止了社交网络上的相关讨论。中国的安全机构总能够成功的保护人民免受"危险"意见的影响。自从最近几个月袭击事件增加之后,中国的防范措施早已不是仅仅在加油站检查。

德国之声专栏作家泽林图像来源: Frank Sieren

加强安全防卫

现在,中国显著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仅在北京,政府就已派出150个反恐部队加强街头警卫,每个警卫之间的距离最多不超过三公里,以保障三分钟内到达任何事发地点。从明年9月开始,北京的大专院校将开设反恐新课程。中国党和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足以说明,中国准备开展一场反恐战争。他访问新疆期间看望武警部队时发表讲话说: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之后不久,警方甚至出悬赏金通缉留着胡须的新疆嫌疑犯。事情当然不那么简单。
单个袭击犯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美国,恐怖分子团伙主要由亡命徒和狂热分子组成。如果就连只有500万居民的挪威都出了一个像安德斯·彼得·布雷维克(Anders Peter Breivik)这样的凶犯,那么14亿中国人身边会有多少这样的亡命徒? 不能将每次大屠杀事件都归咎于一个恐怖组织。当然,引人注意的是,自从美军撤离阿富汗之后,中国的袭击事件显著增加,好像突然有了更多的精力。但是在中国进行血腥袭击者显然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恐怖分子。他们只是单个的狂热分子或者小团体,袭击目标针对的是普通中国百姓。他们随身携带匕首而不是冲锋枪,使用的炸弹也是自己制造。其袭击计划欠成熟,目标也不像基地组织那样野心勃勃。例如老巢设在阿拉伯半岛的基地组织是技术能力最强的恐怖组织之一。

暴力袭击频发中国加强安保图像来源: Reuters

不被挑衅激怒

美国早就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现在在中国刚刚开始。北京的领导人对此不抱任何幻想。因为即使采取最好的安全和监控措施,也无法阻止机枪和火箭筒被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偷运到中国。几年后,进行死亡袭击的将是那些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因此,最重要的是北京政府要保持镇静,不要被更严重的袭击而激怒,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派兵进驻伊拉克和阿富汗无疑是个错误。华盛顿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许多美国士兵丧生,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加安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奥萨马·本·拉登成功地将美国老虎从较安全的山中引诱到更危险的平地。中国的成语就叫引虎出山。从另一方面来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人通过安全措施在国内成功的阻止了蓄谋已久的,新的大型攻击行动。对于北京政府来说,迄今对邻国采取军事行动是难以想象的。其座右铭是,与邻国开展商品贸易而不是军火交易。但是,中国帮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开展的经济建设并不能阻止恐怖主义。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也无法阻止一些人腰捆炸弹进行袭击。经济的发展只产生了一个效果,这就是恐怖分子难以展开行动。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他们的支持就会减少,否则他们可能失去的东西更多。

作者: Frank Sieren 编译:李京慧

责编:任琛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