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之声送走短波

Arnd Riekmann2011年10月29日

短波广播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德国之声现在将改用新的传播途径。不变的是其作为大型国际广播机构的特征。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德国之声多样的语言文化上,也体现在员工个人命运中。

德国之声波恩广播部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用十几种语言广播:其中包括中文、西班牙语、俄语、法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印地语等等,通过短波向全世界传递信息。德国之声最初坐落于科隆,于八年前迁址到西德首都所在地波恩。

国际性是德国之声的主要特征。我们用30种语言传播信息。有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约1200名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波恩和柏林的广播大楼中。正因为如此,对于习惯了或者向往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人来说,德国之声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地点。贝克曼(Catherine Beckmann)女士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她的工作是接待参观波恩广播大楼的访客。与多元文化接触是她还在摇篮里就开始经历的事情。贝克曼说:"我妈妈是法国人,我的母语是法语。我生在巴黎,长在德国,后来又在哥伦比亚生活了近十年时间。我上大学的地方是西班牙,后来又在古巴参加了国家考试,曾经在中国和巴西生活过数月。我当然希望将我的这种背景带入到我在德国的工作中。"

德国之声的广播直播间图像来源: DW

多元文化是家常便饭

俄语部的编辑布良采娃(Daria Bryantseva)也有着类似的国际化背景。她生于莫斯科,经过奥地利来到德国之声。

"我在奥地利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讲师就是德国之声前任台长魏里希(Dieter Weirich)。他当时请我们那一届所有的学生到德国之声来实习。其中包括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和波斯尼亚的学生。我们当时的实习地点还是科隆。随后,我2001年就来到的德国之声正式工作,直到今天。"

因为她上大学的地方也非常的国际化,所以来到我们波恩的广播大楼上班对于她来说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布良采娃现在都不知道,她编辑部的同事们究竟来自多少个国家。

"我没数过。但是我知道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的几个国家。对了,还有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那她究竟用什么语言和同事交流呢?

"编辑部内的日常用语还是俄语,但是开会的时候一般都说德语。因为德语有自己特定的表达方式。"

德国之声的官方语言是德语,但是每个外语组都有自己的常用语言,而这就是所谓的"共同用语",是所有同事都能说的语言,比如在阿拉伯语部:

"阿拉伯语在我们这里确实是共同用语,当然我们说的是阿拉伯语中的普通话。然而我们的许多同事说的其实带有各自国家的方言语调。但阿拉伯语是我们大家的共同用语。"

说这番话的是阿拉伯语部主任索里希(Rainer Sollich)。同事之间在共同用语上达成一致对编辑部的日常工作来说至关重要。索里希补充说:"我们的同事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超过13个国家,在德国之声内部绝对可以算文化最多元的编辑部。"

"媒体联合国"-德国之声的后面是真正的联合国所在地图像来源: DW

个人因素不应动摇客观态度

如果世界上哪里发生了冲突,也经常会触及德国之声许多员工的个人命运。他们有些时候必须为自己家人的生命安全担忧。有些时候,他们和同一间办公室的同事们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所有的这一切都使得这里的工作并不轻松,但不管每人有怎样的观点,在工作上保持客观永远是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在报道自己原籍地区发生的事情时,保持客观就更为重要,不然德国之声的节目就会失去受众的信任。

德国之声即将停止德语节目的短波广播,并同时利用新的传播渠道发布信息。布良采娃举了一个她工作中的例子:"莫斯科有一个广播电台,专门关注古典音乐。我们与其建立了伙伴关系,提供数小时的现场音乐会节目。因为我们有这些节目的转播权,比如拜罗伊特音乐节和贝多芬音乐节等等。"

阿拉伯语部主任索里希表示,他所在的编辑部也将走类似的路线。除了通过网络提供移动设备音频下载服务以外,将更多的注重与其他媒体机构的合作。他介绍说:"我们在广播以及网络音频内容方面将为地方合作伙伴们推出三套脱口秀节目。分别针对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拉克地区。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向一些重量级的合作伙伴提供我们的广播音频内容。"

作者:Dirk Kaufmann 编译:任琛

责编:严严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