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共为了保证以后的德国新政府能继承默克尔的亲中政策,同时也为了保证欧洲按照中国设想的欧中关系继续发展下去,自去年11月开始,在正式外交场合的台前幕后,下了不少功夫。 如果要把这些努力做个描述,还是一句话:胡萝卜加棍子。
默克尔的担忧和中国的主动出击
近日有消息传出,默克尔在德国大选之后,与包括其继任者朔尔茨在内的一些欧洲高层决策者进行了多次会晤,表达了她对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对中更强硬路线的担忧,因为毕竟实用主义是她在对华政策方面一个重要遗产。而在大选前,当时仍在默克尔内阁担任财政部长的朔尔茨似乎已经很明白,他有这个责任继承默克尔的遗产。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去年十月, 即在他快要正式被选为总理之前,就向中国传送了“德国今后的中国政策与前届政府连续性” 的信号,并对支持批准颇有争议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从2005年出任德国总理至2021年卸任,默克尔总共12次访华,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现在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位德国政坛“铁娘子”的历次中国行。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R. Jensen
“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将卸任德国总理,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中国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在默克尔即将卸任之际的2021年10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会晤时,高度评价对中德、中欧关系发展作出的贡献。在其担任德国总理的16年里,默克尔曾12次访华,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
图像来源: Liu Bi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2006年5月,出任德国总理刚半年的默克尔首次访华,受到广泛关注。她的前任施罗德与中国关系密切,默克尔曾以反对党领导人的身份批评施罗德政府的对华政策。在此行中,她除了在北京与胡锦涛、温家宝举行会晤外,也前往上海,体验了磁悬浮列车(图)。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2007年8月,默克尔第2次访华,当时正值中德建交35周年之际。她在此行中前往南京,为德国在华系列文化活动“德中同行”揭幕,并与南京大学师生交流(图)。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P. Grimm2007年9月,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了藏人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关系随之进入“冰期”。2008年两国关系开始回暖。2008年10月,默克尔前往北京,出席亚欧峰会并与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举行会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热情接待。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 Grimm在这张照片上,德国政坛“铁娘子”显得格外温柔。这张图片摄于2010年7月西安,当天正好是默克尔56岁生日,按中国属相属马的她正与兵马俑陶马合影。在她的此行中,德中签署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R. Jensen2012年2月,默克尔第5次访华,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晤,并在温家宝的陪同下前往广州,出席德中经济论坛,参观德国隧道设备制造商海瑞克在广州的分公司,同时夜游珠江。图中,当地小学生向这位德国女总理献花。
图像来源: dapd这是默克尔2012年8月访华,图中她正与习近平举行会谈。值得注意的是这时习近平的职务还是国家副主席,在不久后的中共十八大以及第十二届人大上,他成为中国“一把手”。在此行中,默克尔也在中国总理温家宝的陪同下乘坐高铁、访问天津,拜访了空客在天津设立的组装基地。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4年7月,这位德国“铁娘子”第7次访华,前往成都和北京。默克尔在成都神仙树农贸市场的照片也盛传一时(图),据报道观摩品尝了宫保鸡丁。此外,她也在成都参观了德国大众与中国一汽的合资企业,并在北京出席首次“德中经济顾问委员会”会议。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5年10月,默克尔第8次访华。在北京与习近平等会面后,她受邀前往李克强的故乡安徽,来到了合肥农村,到访农户家庭、参观乡村小学(图)。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J. Eisele2016年6月,默克尔和李克强出席了第四轮德中政府磋商,中德两国也在她此行中达成了网络安全协议。值得一提的是,默克尔此行也在德国大使馆内会晤了公民社会的代表。
图像来源: Reuters/W. Zhao虽然看起来穿的是同一件上衣,但这其实是默克尔另一次访华之旅。2016年9月,默克尔在杭州参加了G20峰会,这也是她第10次来到中国。鉴于德国是来年(2017年)G20峰会的主办国,在照“全家福”时,默克尔站在习近平右边、正中的位置。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B.v. Jutrczenka这是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第11次访华。2018年5月2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她举行了欢迎仪式,两位“老朋友”也就中德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年之际,默克尔此次行程还包括访问有改革开放“试验田”之称的深圳。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默克尔的第12次访华正值延续数月的香港抗议活动之下,此时新冠疫情尚未爆发。这是她作为德国总理最后一次访华,默克尔在2019年9月的这次访问中也谈到香港问题,呼吁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危机。图中是默克尔和李克强在欢迎仪式上。因为默克尔此前数次在站立时出现颤抖情况,她这段时间一般是坐着听国歌演奏。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但即便这样,中方依然不放心。毕竟新的政府不是朔尔茨的社民党一党执政,而是还有另外两个不太令中共喜欢的绿党和自民党。于是乎,中国首先在公开场合不点名警告即将担任外交部长的贝尔博克,告诫她和德国的内阁官员不要老盯着“制度的竞争”。同时,中共心里也明白,当初在回应欧盟对新疆问题的制裁时,显然是以“三拳还一拳“,本以为把欧洲打瘪了,办事就顺利了。没想到,反制裁却闯了祸,因为如此一来打击了一大批个人和欧盟的机构,尤其是制裁学术智库如德国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所(MERICS),在欧洲引起众怒, 以至于习近平渴望的在党内能宣扬他外交能力的“中欧投资协定”被无限制地搁置。
为了把尴尬的局面扳回来, 去年11月下旬,一批与德国有深厚关系的中国官员代表团在德国进行了低调访问。在前驻德大使史明德的带领下,他们在柏林、慕尼黑和斯图加特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与德国的政商精英会面,其中包括与朔尔茨关系密切的人。他们要传送的信息是:让我们一起努力,确保柏林和北京之间的特殊关系不走样。
延伸阅读——西门子CEO:以“尊重的方式”同中国相处
在走访中,中国官员一方面向欧洲同行暗示,他们计划在2022年初签署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强迫劳动的基本公约(第29号和第105号),以解决对中欧投资协定的主要批评之一。同时,代表团说,他们对允许欧洲官员代表团在今年晚些时候访问新疆持开放态度。当然,这里并没有解决是否允许让欧盟官员去看访被关在监狱里的、被中方认为是“三股势力”的人。更有意思的是,中方代表团明确表示,尽管他们对欧洲实体的制裁不会被取消,但也不会被严格执行。为了表达其“诚意”, 史明德在11月底访问柏林期间,特意会见了受制裁的欧洲议会议员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和受制裁的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胡谧空(Mikko Huotari
)。史明德传达的信息是,尽管发出制裁令,北京仍准备逐步加强与他们的接触。
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对华政策
现在就看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和德国政府对中国的主动出击将会如何反应。朔尔茨在跟习近平通话中,表示希望能尽早实施中欧投资协定。尽管他自己心里也明白,在联合政府协议中的一个明确的信息是,敲定这份协定的条件还没有达到。大概他还是用这些话来“安慰”习近平吧?
但以笔者的估计,让中欧投资协定重新运作起来的条件不仅没有得到满足,比如说,中方绝对不会取消当初对几位欧洲议员的制裁。而且随着立陶宛事件的出现,显然让事情更复杂了。所以至少在今年,不会有动静的。
摇摆不定的德国对华政策
但重启CAI是一方面,中方努力还有一个关键是把德国政府拉到自己的一边,使其在对华政策中,继续执行默克尔的“实用主义”路线。
在这方面,中共比较欣慰的是,那些在中国国内赚足了钱的德国大公司就是最好的助手。最近几周,我们看到德国的一些顶级首席执行官,也公开对自己的新政府喊话了。大众汽车总裁迪斯(Herbert Diess)在圣诞节前不久发文警告说,德国或欧洲推动与中国脱钩将是 “非常有害的”。在此,他也不管德国和欧洲是否真的在推动脱钩。同时,他说:“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在中国的存在,而不是减少!”。西门子公司总裁博乐仁(Roland Busch)上周对《南德意志报》说,中国值得尊重,并表示,禁止从新疆地区进口产品将危及德国的绿色转型。
很明显,承诺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的新任外交部长贝尔博克,不仅让中共感到不安,也让德国工业界大咖感到不适。尽管她在就任新职后发表的声明很有分寸,例如明确表示德国不能与中国脱钩,但她客观上已经成为左右各方攻击的目标。加之她首次在联邦政府任职,在“嫩姜”变成“老姜”之前毕竟需要一个“学习曲线”。而这里,问题还在于,贝尔博克是否真的能够处理好跟总理朔尔茨的关系,并在对华政策上有一种默契。
专访:绿黄两党“对中国将是巨大挑战”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如上所说,朔尔茨上任时承诺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一种具有社民党特色的默克尔做法。而且,在他执掌德国新一届联合政府的头几周里,在中国问题上发出的信号在语气和内容上都出人意料地柔和。客观上,在很短的时间内,朔尔茨似乎成功地削去了外交部长的棱角,同时也淡化了其执政蓝图中关于中国政策的设计初衷。真不知道,在这种环境下,贝尔博克所在的外交部能否真的成功地完成目前正在撰写的、联合执政条约中承诺的新中国战略。
延伸阅读——德语媒体:德中之间为何不能既是伙伴又是制度性对手
可以想象,朔尔茨的有些做法很可能会得到来自贝尔博克反弹。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朔尔茨是否会因“中国因素”而把与美国拜登政府合作的纽带绷断。在华盛顿,拜登政府的官员们正在紧张地观察德国的动向。据知情人的信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高级成员最近向德国官员传达了一个类似于最后通牒的信息:如果柏林不在11月美国中期选举前发出明确的信号,表明是否准备在中国问题上与华盛顿合作,那么美国只能重回单边主义的外交。显然,美国对德国含含糊糊的、软绵绵的对华政策显得有点烦躁了。
自从成为总理以来,朔尔茨对跨大西洋关系说了似乎令人鼓舞的话,在他对联邦议院的首次演讲和新年致辞中强调了德美关系的重要性。但他在与习近平的第一次通话中表达了深化与中国的“双边伙伴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愿望,则又发出了一个不同的信息。
立陶宛事件的影响
德国新政府联合执政协议承诺对中国采取更团结的欧洲方法。但在最近中方对立陶宛进行经济惩罚和胁迫的时候,柏林却一直保持沉默。朔尔茨在12月底与习近平电话交流,欧洲不少国家特别是立陶宛期待着德国总理能在这种场合,至少应该主动提出立陶宛的情况。而客观上,一些德国官员也曾敦促他这样做,毕竟有十几家德国公司也被卷入了中国对立陶宛进口的非官方禁令中。对于德国的这些中小型公司来说,因中方的胁迫,业务受到的影响很大。但很显然,朔尔茨的“无为”让德国的邻国以及欧盟都失望了。
当然,这里也要顺便指出,立陶宛事件本身也反映了维尔纽斯政府的外交能力确实有更完善的余地。再则,欧盟委员会在此也没有起到应该起的作用,相反,也是用沉默和含糊其辞来应付过去。而德国新政府在前不久明明能跟习近平有直接交流的机会,却假装立陶宛事件不碍大事,这多少使朔尔茨政府的声誉也受到影响。
中国的努力是否会成功?
从去年十一月来中方的努力给欧洲发出的信号很明显。一是,中国有能力与西方资本绑在一起、并维护自己制造业的主导地位是中国的国策。而中欧投资协定本来就是能强化这种国策。所以,这份协定对中国意义重大,对习近平个人的意义则更大。第二,软弱的欧盟委员会是中国一直试图绕过的对象。中共喜欢跟欧盟的大咖成员国直接作交易,而欧盟中数一数二就是德国了。这一做法,显然是对欧盟的原则同时也是对其成员国的一种挑战。
德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虽然已露出雏形,但由于联合政府声明中的约定以及绿党、自民党与朔尔茨的理念不同,其外交政策依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因而,目前还很难断定,中方在尝试的政治交易是否凑效。但是,留给德国新政府在对华战略的设计(包括对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态度)的时间已不多了。决定德中关系、德美关系命运的就看今年。
新内阁成员宣誓就职完毕,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上台。这里面包含多少老面孔、多少新面孔呢?
图像来源: Abdulhamid Hosbas/AA/picture alliance63岁的肖尔茨(Olaf Scholz)接任默克尔成为新一任联邦总理。肖尔茨领导的社民党赢得了今年9月举行的联邦议院大选。他是一位政坛老手,曾担任过汉堡市市长,也曾担任过德国财长,具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在新一届政府中他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提高最低工资。
图像来源: Michael Kappeler/picture alliance/dpa2018年以来,哈贝克(Robert Habeck)和贝尔博克一起共同领导绿党。在绿党推选总理候选人的竞争中,哈贝克败给了贝尔博克。最终绿党在大选中的得票数低于预期。现在,哈贝克在内阁中亲自负责绿党的核心议题——成为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另外,52岁的他也成为联邦副总理。
图像来源: Reuhl/Fotostand/picture alliance40岁的绿党主席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 40) 在新内阁中担任联邦外交部长,她也成为德国第二个来自绿党的外交部长。此前,费舍尔(Joschka Fischer)曾在施罗德政府时期出任外交部长。
图像来源: Bernd Settnik/picture alliance/dpa自民党总裁,42岁的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出任联邦财政部长。财政部长在内阁中被看作是联邦总理之后最为重要的职位。虽然今年的大选中,绿党得票率高于自民党,但自民党仍是获得了这一重要职位。
图像来源: Abdulhamid Hosbas/Anadolu Agency/picture alliance对于不少人来说,劳特巴赫(Karl Lauterbach)是这次组阁中的一个惊喜。许多民众和政界人士希望他担任卫生部长,但起初他本人并无此计划。现在肖尔茨称赞他是专业人士,任命他为卫生部长。现年58岁的劳特巴赫是医学专家、卫生经济学专家。在新冠疫情期间,他频繁在媒体亮相,针对疫情发出警告,也引发过一些争议。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兰布莱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之前是司法部长,如今成为国防部长。这是德国连续第三次由女性担任防长。这位56岁、律师出身的社民党人接手的是一项艰巨工作。她希望让在军事领域工作变得更具吸引力,计划未来将持续评估联邦国防军的海外部署,并提供退出策略。
图像来源: Hannibal Hanschke/REUTERS社民党人盖维茨(Klara Geywitz)是新内阁仅有的两名来自原东德联邦州的政治家之一(另一位是绿党的莱姆克)。她成为新成立的建筑和住房部部长,计划将每年建造40万套新公寓。现年45岁的盖维茨来自勃兰登堡,2019年12月当选社民党副主席。肖尔茨称赞她非常有能力。
图像来源: Reuters/A. Hilse德国内政部首次由一名女性领导。51岁的律师、来自黑森州的社民党人费泽尔(Nancy Faeser)被肖尔茨任命为内政部长。费泽尔之前是黑森州社民党及其议会党团的主席。她希望未来重点打击右翼极端主义,并承诺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联邦警察部队,让人们在德国国内感到安全。
图像来源: Hannibal Hanschke/REUTERS53 岁的舒尔策(Svenja Schulze) 之前是环境部长,现在将接管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这位社民党人因为其在气候保护领域的作为而为人熟知。肖尔茨在介绍内阁组成时表示,全球话题一直是舒尔策的动力,如今她来主管内阁中的这个国际版块。
图像来源: Toni Kretschmer/BMU/dpa/picture alliance沃尔夫冈·施密特(Wolfgang Schmidt)是肖尔茨多年来的幕僚和亲信。很多人说,没有人比施密特更了解肖尔茨。他们二人曾在汉堡一起共事20年。施密特被任命为总理府负责人。
图像来源: Kay Nietfeld/picture alliance/dpa49岁的海尔(Hubertus Heil) 是唯一继续担任原职的联邦政府部长。这位社民党人仍负责劳动和社会事务。他被认为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用主义者,政治关注焦点包括基本养老金和最低工资。目前他已经宣布,将为在家办公争取更多权利。
图像来源: Uwe Koch/Eibner-Pressefoto/picture alliance自民党联邦议院的议会秘书长马尔科·布什曼 (Marco Buschmann)接管司法部。选战期间布施曼主张采取自由化的抗疫政策。
图像来源: Torsten Sukrow/SULUPRESS.DE/picture alliance51岁的维辛(Volker Wissing)任自民党总书记。在新的联邦内阁中,他出任交通和数字化部部长。他对“红绿灯”联盟十分熟悉。他曾在莱茵兰-普法尔茨“红绿灯”政府中任职。今年的联邦大选结束后,他参与了最初阶段的组阁谈判。
图像来源: Michael Kappeler/picture alliance/dpa53岁的自民党秘书长施塔克-瓦青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出任教育部部长。她在联邦议院担任议员多年并且参与了此次组阁谈判。今年选战期间她着重于教育政策话题并且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对教改的展望。她提出应该实行“根本性的教育体系转变”。
图像来源: Michael Kappeler/picture alliance/dpa绿党前主席厄兹德米尔(Cem Özdemir)接管粮食和农业部。他是德国首个拥有土耳其移民背景的联邦部长。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MacDougall联邦环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由来自绿党的莱姆克(Steffi Lemke)担任。来自东德的莱姆克学习农业出身。她在联邦议院担任议员时的工作重点是保护海洋环境。
图像来源: Hendrik Schmidt/picture alliance/dpa联邦家庭、老人、妇女与青少年事务部部长由施皮格尔(Anne Spiegel)担任。40岁的施皮格尔属于绿党中的左翼阵营。家庭、妇女和青少年事务对于她来说并不陌生,她曾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负责相关事务。
图像来源: Armando Babani/AFP政坛老手、前绿党主席罗特(Claudia Roth)在未来主导联邦文化政策。现年66岁的她是绿党最知名人士之一,自2013年10月起担任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她早年间还担任过著名无政府主义摇滚乐队Ton Steine Scherben(陶瓷、石头和碎片)的经理。
图像来源: imago images/kolbert-press/B. Schreyer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