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中国外交的再转折与习近平的心态

2023年3月10日

二十大以后,习近平一切为了复兴经济的基调一定,战狼外交似乎也有松弛。习近平在巴厘与拜登的短暂交流,似乎拟定了今后要缓和中美关系,并确定了布林肯访华的计划。但习近平似乎又对他制定的政策作了调整,形成了一个“硬-软-硬”的循环,这里的原因值得探讨。

China Besuch Präsident Marcos Jr. bei Xi Jinping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1月出访中国,但随后不久中菲之间爆发海上争议图像来源: Shen Ho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人们盼望着中美关系稍微有所缓和的时候,一只可能连习近平都没料到的中国间谍气球   引起了他这本来令人欣慰的转折的改变。 

拜登的意图

拜登政府原来是想一方面对中国芯片方面采取限制措施,并提升美国自己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还是要跟中国采取合作的态度,缓和中美的紧张。因为目前的形势下,乌克兰战争还在继续,如果把中国完全推向俄罗斯一方,这并不利于世界格局的发展。而缓和美中关系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俄罗斯,至少在乌克兰战争上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但拜登面临的问题是,由于气球事件,他不得不应付共和党的压力,而对中国采取一种“技术上”强硬态度。但如按照拜登自己的思路,气球事件本来是可以用静悄悄的外交解决的。这样,本来安排好的布林肯去北京跟习近平的会面也不会泡汤。 但即便在拜登受外部压力下,公开宣布推迟 (而不是取消)布林肯的访问,依然在向北京示意,在巴厘的约定依然有效,双方应该继续努力下去。 

拜习同框! 两人见面说了什么

01:2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习近平的心态

可习近平一下子就耐不住了。 耐不住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最近开两会,代表们势必要对过去几年的经济作个总结,而习近平是一个喜欢什么重要的事务都一手抓。而面对过去几年经济成绩并不怎么样的情况,总得找出个可以推卸的一方,于是,美国就成了主要的靶子。就如习近平自己在两会期间说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换言之,如果没有美国的遏制、围堵、打压,那中国的经济形势肯定比现在好。 这样,他的清零政策、糟糕的经济政策都不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来源了 。 

习近平耐不住还有其他各种原因。 尽管习近平是个国家领导人,国内的媒体似乎已经把当年描述毛泽东伟大的词汇都用到了他的头上,但他的性格毕竟是一个高干子弟、红卫兵加下乡知识青年的“三合一心态”综合体,这种心态综合体的特点就是横蛮和莫名其妙的高傲。 战狼外交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东升西降“也是这个心态的体现。 本来他为了恢复经济,想放下身段,但国内他培养起来的鹰派的鼓噪、以及他本身那种心态不变,使他来了个外交的再转折。也就是说,习近平在二十大以后的调整了的外交,没过三个月又作了一次调整。

再调整后的外交

那么这个再调整后的外交是怎样的呢?

首先,对美国要利用各种公开场合痛骂。 习近平似乎认为,痛骂似乎能带来几个好处。一是表现出中国的道德高尚,比如说痛骂美国提供给乌克兰武器,以显示中国的爱好和平。 痛骂美国对中国的欺压,以表明中国无辜、不幸,并威赫美国,要其“改邪归正“,北京以为这样做就可以获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与此同时,把欧洲当作可以团结的力量,极力向他们启蒙,要他们不要受美国的蒙骗和压力,独立思考,不要为美国站队。王毅最近对欧洲的访问,就明显体现出这一哲学。 再调整后的外交还体现一方面就是越来越多地在公开场合强调中俄合作的必要性和成功, 同时,又暗地跟俄罗斯商讨如何强化俄罗斯军力。

当中国官员们在做上面的尝试的时候,就是不愿意承认一个事实,即中国尽管强调乌克兰战争中的中立立场,并发表了那一份充满矛盾表述的对乌克兰战争的中国原则,但所做的一切很明显是在为普京“叫冤”。北京对欧洲根本的利益连起码体察能力都缺乏,坐在北京的习近平似乎到现在还不知道,正是普京侵略战争才给欧洲和全世界带来了灾难。而现在欧洲各国在努力做的,就是制止普京的武力扩张,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对欧洲在处理乌克兰战争中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 北京还自以为聪明地去启蒙欧洲,把欧洲说成受骗于美国, 却没看到,欧洲人的政治智商真是通过气球等事件提高了不少,而中国表面上中立,实际上护俄的做法令欧洲非常伤心和气愤。 只是驻扎在布鲁塞尔和柏林等地的中国大使不敢把这些信息传送给习近平,要不然习近平怎么会跟外交部设计出这种显然跟现实脱节的、挑拨欧美关系的外交?

法国 《世界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勒梅特最近发自北京的报道中,一位匿名的中国国际关系专家对习近平的评估的一句话就能表述出来: “习近平并不了解世界”。

这位专家一席话,点出了习近平外交的特点:"(习近平)就像特朗普。他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需要任何人。但他没有上过大学,把写论文的事交给别人去做。他并不了解这个世界。自从他上台以来,他设法与所有西方国家和大多数亚洲国家闹翻。"

二十大后努力白费

应该说,习近平的再转折,把他二十大以后本来想缓和中美紧张关系的计划又打破了。而剩下的是努力争取欧洲到中国的一边。这样就出现了中方向肖尔茨保证,不会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这类的做法,而客观上北京在考虑的是如何向俄罗斯财政上输血,以保证其拥有战胜乌克兰的力量。 

在东南亚,习近平在二十大后重点去做印尼、菲律宾、越南的工作,但没想到菲律宾的马科斯去北京喝的茶还没凉,中菲在南海便造成了新的紧张关系,中方用“军用级”激光照射菲律宾船只,导致一些船员暂时失明,而最近又以四十多艘渔船和海警船包围中业岛(菲律宾称派格阿萨岛/Pag-Asa)。 这样等于把本来试图通过菲律宾总统访华来营造的中国对东南亚的宽容政策,又颠倒了过来。 

总之,习近平的“三合一心态”决定了其个人性格变化无端,而这也决定了中国外交政策多变。 除非中国外交系统能让下级把具体实情传送给北京,允许专家对中国外交弊端提出批评,否则,中国的外交将一直处于这种情绪化的状态中。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