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政治中东

客座评论:中国鼓励伊朗报复以色列?

2024年8月17日

时评人邓聿文指出:以色列暗杀哈马斯政治领导人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引起的反弹,中国不太可能直接劝说伊朗放弃报复以色列,而会以一种模糊的态度来处理。

哈马斯前政治领导人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害图像来源: IMAGO/NurPhoto

(德国之声中文网)哈马斯前政治领导人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害已过两周,伊朗恫言报复以色列,但一直未见行动。对德黑兰来说,这是个两难难题。以色列在伊朗的土地上杀害哈马斯领导人,不报复无法向其国内民众交代,但报复又缺乏相应手段和能力,如果只是做个样子报复,并不能阻止以色列今后在伊朗继续搞暗杀行动。

目前美、俄、中三国都在为伊朗可能的报复举动做准备,介入相关事务。美国虽然偏袒以色列,但也不希望和伊朗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俄罗斯虽有心助伊,可奈何乌克兰最近突袭其边境地区,也无暇他顾。故而,中国的态度一时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但中国是支持还是反对伊朗报复以色列,态度不是很清晰。

中国外长王毅8月11日同伊朗代外长巴盖里通话,强烈谴责暗杀行为,称这严重侵犯伊朗主权安全和尊严,并表示北京支持德黑兰捍卫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而在这之前的8月7日,王毅也分别与毗邻以色列的埃及外长阿卜杜勒阿提、约旦外长萨法迪通话,表示以暴易暴只会激化矛盾,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刺身亡将地区局势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使加沙停火更加遥遥无期。北京将继续同阿拉伯国家站在一起,支持一切有利于加沙实现永久全面停火的努力,避免冲突对抗进一步升级,推动中东局势尽快缓和。

对王毅与伊朗代外长巴盖里的通话,一些学者进行了解读。比如新加坡大学中东研究院研究员蔡胜荣研判,王毅在通话中并未呼吁伊朗克制,反而强调应捍卫主权安全,是间接释放信号并变相鼓励德黑兰对哈尼亚被暗杀事件采取反击,以此化解伊朗本土出现严重安全漏洞的尴尬。而同时受访的成都复旦西部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朱明则说,中国表示支持伊朗维护自身国家安全,是既定立场,同时也对德黑兰没有能力大规模报复心里有底。

哈马斯前政治领导人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害后,伊朗民众上街示威(图片摄于2024年8月1日)图像来源: Vahid Salemi/AP/picture alliance

中国明知伊朗的报复能力有限

结合王毅同埃及和约旦外长的通话看,笔者认为,他同伊朗代外长的通话未必是在间接鼓励伊朗报复以色列。如果像朱明所说的,中国明知伊朗的报复能力有限,却还鼓励德黑兰报复,这其实是不太符合事情的逻辑,也不符合中国一向坚持的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劝和促谈的立场,考虑中国也不想公开得罪以色列,王毅虽然表示北京支持德黑兰捍卫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但这更像是对北京既有原则和立场的阐述,而不是蔡胜荣讲的,把它理解为变相鼓励伊朗报复以色列。

退一步,假设王毅的表述显示北京有意暗助德黑兰报复以色列,美国动用石油制裁这个杠杆能否让北京打消此念头,转而去劝伊朗不要对以色列发动报复?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美国有此打算。据美国学者透露,美国国会正在讨论是否因为中国进口伊朗的石油,违反了美国对伊禁运规定而制裁中国。如果美国使用制裁能够迫使北京改变态度,以其对德黑兰的影响力,是可以劝说伊朗不要报复以色列的。这是华盛顿的想法。

美国是否能够做倒这点,先来分析中国从2017年以来进口伊朗原油的情况。2018年美国对伊朗发动了新一波的石油禁运,波及中国。

根据相关资料,中国自2000年以来,在石油进口的问题上,一直致力于多元化进口来源分散风险。进口国家的数量从2000 年的33个增至2017年的47个,目前维持在48个。2000年中国前5 石油进口国的集中率达到 59.21%,前 10 石油进口国的集中率达到80.37%。到2010年和2017年,前5石油进口国的集中率分别降至57.02%和54.86%。2017年后,沙特和俄罗斯交替位居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当年,中国从伊朗进口了3115万吨原油,占全部原油进口的比例为7.43%。但在2018年美国重新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后, 2019年进口伊朗的原油降到1477万吨,对比2017年减少了52.6%, 2020年进一步锐减到392万吨,对比2017年减少了87.4%。 2022年,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伊朗在全部48个向中国出口原油的国家中,排在27位,数量仅为78万吨,2023年排名更跌出了第29名。这说明美国制裁伊朗,对中伊石油贸易确实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且这个影响随着时间逐渐递增。

不过,数据情报公司Kpler的分析认为,中国进口受制裁伊朗石油的数量在去年达到至少十年来最高水平;全球油价上涨,也使得伊朗折价的原油更具吸引力。据Kpler估计,中国去年8月从伊朗进口约150万桶/天原油。相比之下,去年前7个月的日均数量为91.7万桶/天,是Kpler自2013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两种数据 一种结论

看来Kpler的数据情报和中国方面的统计数据有很大出入,如何来看待这两者的落差?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原因是,从伊朗运出的部分石油被标记为原产于马来西亚、阿联酋和阿曼等国。按中方的统计数据,去年中国从马来西亚进口5479万吨,占48个进口国家的第四位,仅次于俄罗斯、沙特和伊拉克 。根据这种看法,中国或者伊朗有可能只是把原产于伊朗的石油标记为马来西亚等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卖到中国,从而规避美国的制裁。

假如Kpler的数据是真实的,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并未让中国减少对伊朗石油的进口。上述两个不同的数据来源必然有一个是错的。但对外界来说,不管是按照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还是按照Kpler的数据估算,对美国接下来再对中国祭出石油制裁工具以吓阻中国不去支持伊朗报复以色列,作用不大。

从中方的数据来看,如前所述,显示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对中伊石油贸易起到了很好效果,然而,也恰恰是过去几年达到了可以说是理想的效果,让美国接下来可能的石油制裁对中国不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从去年中国进口伊朗的石油数量看,已经少到可以忽略不记,如果美国再威吓制裁中国,大不了中国进口伊朗的原油清零,这对中国的石油进口供应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北京也就可以不理会美国的制裁威胁。

而从Kpler的数据来看,显然美国过去几年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对中国没有产生作用,中伊石油贸易才在去年再创新高,因此可以推论,美国接下来对中国的威吓制裁也不能改变北京的立场和态度,假如北京鼓励伊朗报复以色列的话。事实上,美国也曾威吓中国不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但这两年俄罗斯成为中国的最大石油卖家,同样说明美国的制裁工具对北京作用不大或者没起作用。

故而可说,中国是鼓励伊朗报复以色列,还是劝说伊朗不要这么做,取决于中国既有的立场和利益,美国动用石油制裁杠杆威吓中国,最多是北京在考虑自身的决策时参考的外部因素之一,而非是决定性因素。鉴于中伊目前双边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了美国上一次对伊制裁的2018年,以及以色列暗杀哈马斯政治领导人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引起的反弹,中国不太可能直接劝说伊朗放弃报复以色列,而会以一种模糊的态度来处理,即北京认为这是伊朗自己的事情,不会给德黑兰提具体建议,只要德黑兰作出了决策——无论是报复还是不报复,或者报复的强度如何——中国都会支持伊朗这样做。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