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十字路口的以中关系

2021年7月18日

以中关系自1992年正式建交,特别是2012年来,发展得相当密切,似乎充满“互信”和“合作”。但是,五月份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中,北京的一系列做法不仅使以色列吃惊,也被不少观察家视为以中关系的“不祥之兆”。政治学者张俊华以此出发,对以中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作一番分析。

Israel | 62. Jerusalem Marsch
2015年一场以色列宗教活动上的中国参与者(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Atef Safadi/EPA/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1年对中国领导来说是一个非常忐忑不安的一年。新疆再教育营的事件,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共糟蹋人权产生了相当的反感。这就逼得中国领导不得不寻找各种方法,改善国际形象。而拜登政府似乎比前届政府更关注中国人权问题。这样,巴以冲突恰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在世界舞台上表演的机会。 2021年5月份,正值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 加之巴以冲突。 于是乎,北京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把美国的声誉搞臭,并向世界展示中国才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同时,中国也想通过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向阿拉伯国家传送一个信息:即中国政府并非是穆斯林的敌人,新疆的人权之说完全是杜撰。当然,在世界树立一个"负责的同时能为弱国代言"的形象,也有利于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的展开,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毕竟中国一半的石油来自中东阿拉伯国家。但后两项需求远不如前两项更急迫。

北京"褒巴贬以"

于是乎,中国在今年五月巴以冲突期间,利用联合国安理会的平台,开了好几次会。由于美国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三次在安理会使用了否决权,阻止通过任何一个包含对以色列有谴责的内容和关于局势的声明。这正好给中国提供了痛斥美国的机会。同时,中国政府特意提出了邀请巴以双方北京和谈的倡议。官方动用了国内国际的不同媒体,极尽全力来为自己画光圈。 而对以色列采用比往年更强硬的指责语调,也就成了必然。 以至于在中方对以色列强硬措辞的同时,甚至还在一个政论电视节目出现了被以色列驻华大使抨击为中方"公然反犹太主义"的内容。

在这场风波过去后,现在来看,北京是否达到它的目的呢? 应该说,部分似乎是达到了。首先,当中国提出邀请巴以双方直接谈判时,至少巴勒斯坦是积极回应了。而对以色列来说,这种倡议一文不值,所以根本不理睬。而事实上,巴以双方都知道,中国实在不是真心诚意,而且也确实没有这个外交能力来解决巴以问题。对以色列来说,北京这种做法跟2013年那时习近平提议类似。那年,当习近平提出在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正式国事访问期间进行调解时,内塔尼亚胡却故意地顾左右而言他,回避此事。

从某种角度说,中国政府5月褒巴勒斯坦,贬以色列,也算是对巴勒斯坦在新疆问题全力支持中国的回报。这体现在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巴勒斯坦等伊斯兰合作组织协调员在联合国提出的成立国际独立委员会调查本轮巴以冲突中侵犯人权行为的议题。 但巴勒斯坦自己也明白,中国言辞远多于行动。即便是在这次5月冲突停火后,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投入资金去帮助巴勒斯坦特别是加沙地区。 至于近20年来,中国对巴勒斯坦的投资相比在以色列的投资可谓天壤之别。

北京在跟以色列热火起来后,没有心思去考虑真正解决巴以问题。相反,中国决策层认定巴勒斯坦本身已经很分裂,同时也认定,巴以问题在阿拉伯世界已呈边缘化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妨碍中方口头高喊支持巴勒斯坦和坚持"两个国家"方案。

5月事件后,中国领导似乎也察觉到那时对以色列抨击过多,而以色列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很重要,而且将是越来越重要。 于是乎,6月8日,当伊萨克·赫尔佐格当选以色列国总统后,习近平即刻致电予以祝贺。并指出,"近年来,中以两国各层级交往密切", 并表示要推动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2021年6月赫尔佐格(图左)当选以色列总统图像来源: Ronen Zvulun/Reuters/AP/picture alliance

以色列对中国的军售

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驱动着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呢? 从中国方面来说,首先是军事装备和武器。二战时期曾经作为难民在上海避难的知名以色列商人肖尔·艾森伯格(Shaul Eisenberg),在以中还未正式建交时便努力推动两国进行间接贸易,开始将包括军工技术在内的高技术及其产品出售给中国。早在1980年代,艾森伯格就开始与中国展开技术合作,其中许多与军方有关。 1979年以来,以色列卖给了中国数以十亿美元以上的军事装备与技术,大部分是组件和技术原型等关键部分。尽管在1989年前,西方国家也卖武器给中国,但应该看到,以色列对中国军事装备武器质量的提升所作贡献不小。

更要指出的是,1989年后,西方国家停止了对中国军售。 于是,中国除了从俄罗斯、乌克兰那里寻找技术,也从以色列那里获取军事技术。根据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截至2010年,"作为中国的武器系统供应商和尖端军事技术的渠道,以色列的排名仅次于俄罗斯。"

一个值得注意的出口产品是蟒蛇-3热寻的导弹。该技术在1989年授权中国西安飞机公司生产,成为PL-8导弹,至今仍在服役。其他转让的技术包括ELM-2035多普勒雷达(安装在J-8和J-10战斗机上的衍生品)和塔玛姆惯性导航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北京向以色列寻求军事技术,包括2000年10亿美元的"费尔康"预警机和2005年升级"哈比"无人机的交易。在这两个案例中,华盛顿都提出了反对意见。以色列不得不对美国的关切做出回应,取消了这些军售计划。换言之,自2000年以来,美国对以色列对华军售,直接干预,使得以色列不得不开始在军售方面不再"轻举妄动"。但即便如此,"事故"还是时而出现。今年2月以色列内部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Shin Beth,亦译为"辛贝特")逮捕了至少20名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参与了非法开发、制造并向 "亚洲某地的一个未命名的国家 "出售滞空型弹药 (Loitering munition)。据信,此处所指就是中国。

中国的"曲线救国"路线

但自此之后,中国并没有放弃与以色列发展各方面关系的努力,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当局深知,以色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农业科技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就目前来说,该国有多达430余个世界知名企业顶级研发中心,可以说囊括了全世界的先进技术。在最新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以色列的创新度位居全球第二,因此,拥有8000多个科技公司。对中国来说,借助以色列的技术,中国的军事、工业、农业以及医疗科技就实现更上一层楼。

而以色列确实也想着实利用中国这个大市场。因此,除了军事技术之外,以色列在其他领域向中国敞开大门。以色列大使馆和驻中国的四个领事馆都被指示大力促进与北京的商业关系。

以色列需要中国的另一个理由是在基建方面。中国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也能满足其基建升级的需求。于是,上海国际港口集团便获得了海法码头承包25年的合同,中国港湾工程集团则获得阿希多德的码头承包。而这两个地方都毗邻以色列海军码头,美国海军为此不再停靠,并表示强烈不满。

中国上港集团参与以色列海法港口建设(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DW/J. Talee

从2001年到2018年,以中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从刚刚超过10亿美元,飙升到近120亿美元。 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在该国设立名为"托加网络"(Toga Networks)的研发中心。现在,阿里巴巴、中国化工、联想和小米等中资企业都已在以色列投资和收购, 重点领域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通信网络。以色列科技公司已经学会成功利用中国市场为他们提供的机会,同时他们不理会美国有关不要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最新技术、尤其军民两用的技术的忠告。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景:自2019年以来美国极力从各方面努力,防止高精尖技术特别是涉及到军民两用的技术扩散到中国去,而以色列则成了中国的一块获取现代技术的"飞地",以中双方各取所需。而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以色列,政府很少去过问由国家控制的中国企业的用心和目的。

以中关系走向

那么,拜登政府是否会对以色列的新政府施加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同时以色列是否会像2005年后那样,在军民两用的技术以及高科技方面对中国继续开放呢?

笔者认为,从目前发展局势来看,美国增强压力可能性很大。但问题是,美国能否给以色列在投资、国外市场以及基建升级方面提供其他的替代机会? 而后面一个问题,是阻止以色列技术外流有效途径。 笔者估计,美国最大的杠杆当然是军事援助,而且估计美国可能加强对以色列的投资,以此控制住以色列。但是,在市场和基建方面,美国还是无能为力。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美国有些努力也可能因以色列而成为无用功。比如说,目前与中国的"芯片战"。截至2018年底,开发和制造世界上最先进芯片的以色列,向中国出口了价值26亿美元的半导体,占以色列对中国出口的56%。 至少到目前,这个交易一直在继续着。但是,以色列政府最近支持加拿大发起的联合国关于新疆种族灭绝的决议,表明耶路撒冷可能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对中国政府的政策。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