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台海新局——釜山的沉默与柏林的“黑天鹅”

Dr. Hangkun Strian, eine Sinologin in Deutschland
吕恒君
2025年11月1日

10月30日的美中釜山会谈出人意料地回避了台湾议题。然而,就在会议前夕,德国外长却因台海表述等问题临时取消访华。来自东北亚的“沉默”与来自欧洲的“黑天鹅”,共同折射出台海局势正步入更复杂、更多层的国际阶段。

特朗普和习近平在釜山的会晤没有提及台湾图像来源: 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外界原本普遍预测,台湾问题将成为此次特朗普习近平釜山会谈的焦点之一。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双方在整场对话中只字未提。那一刻,台海局势的观察者们似乎共同松了一口气:至少暂时,台湾的命运避开了又一场风暴。

釜山的“外交沉默”

会谈前夕,舆论曾盛传中方可能借机推动特朗普在联合声明中明确表态“反台独”。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釜山会谈似乎具备了这一操作的“天时地利”:东道主韩国总统曾轻率表示对台海问题“无所谓”;而两位主要参会者——一位将“统一”视为历史使命的中共强硬派,另一位则是立场多变、讲求交易的美国商人总统——让外界普遍担忧台湾“凶多吉少”。

然而,中方罕见地选择了克制——既未推进政治宣示,也未将台海议题纳入交易筹码。相较国内舆论场上的激烈姿态,这一“外交急刹车”反映出北京对国际环境的审慎判断:在多重不确定性叠加的局势下,冒进的政治操作反而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外溢风险。

因此,釜山的“沉默”,或许是一种战术性保留——为后续更复杂的博弈预留空间。无论如何,这种克制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外交撕扯,也为北京赢得了体面,同时凸显出台海“模糊空间”的战略价值。

柏林的“黑天鹅”

就在中美对话即将展开之际,德国外长的突发决定让北京措手不及——因台湾等敏感议题,新任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临时取消了原定的访华行程。对于一贯在贸易与政治间力求平衡的北京而言,这种“临阵不跪”的姿态,无疑是一记外交“重拳”。

长期以来,中德关系一直是中欧关系中最稳固的环节。默克尔执政时期的德国,因总理本人出身前东德,对中国抱有某种历史性的理解与温情;继任的肖尔茨总理则延续社会民主党的务实传统与对工人阶层的同情,继续以“以贸促变”的理念维持谨慎的合作与投资关系。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临时取消了原定的访华行程(图为瓦德富尔与来访的中国外长王毅今年7月在柏林共同举行记者会)图像来源: dts-Agentur/picture alliance

但如今,柏林的政治气候正在重组。由基民盟主导的新政府,在俄乌战争与全球供应链危机的背景下,正试图在“价值外交”与经济现实之间重新划线。而这种态度转变,也映射出欧洲更广泛的战略调整——从经济依赖走向价值导向。中国议题,正被纳入这一框架之中重新审视。

今年又恰逢二战结束八十周年。两岸当局都试图借助联合国决议与战后公约为自身立场寻找历史依据。而德国既未直接参与东亚战后秩序的制定,也未在联合国关于台湾地位的争论中留下任何足迹,因此,在其外交实践中,“承认一个中国”与“反对任何以武力改变现状”之间的平衡,构成了德式外交的最大模糊空间。

访华前夕,当北京要求德方在台海表述上“调整措辞”时,柏林的回应迅速而坚定:取消访问,不再因经济考量而妥协政治立场。这一决定,与其说是外交抗议,不如说是德国为“战略自主”划下的红线。

北京的信号与台海的再平衡

德国外长的“黑天鹅”事件,对北京的心理冲击不容小觑。它打乱了中方在“习川会”中可能涉及台湾议题的预案,也让中国首次切实感受到:若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欧洲及西方舆论将掀起剧烈反弹。

对北京而言,稳定的国际环境与经济利益仍是首要考量。面对内需疲软与外部贸易压力,中国仍需依赖欧盟市场来承接产能,无法承受中欧关系的骤然断裂。

因此,德国的这次“意外干预”,意外成为台海棋局的“第三方杠杆”。它并未直接介入,却通过价值立场与经贸影响,重塑了台海议题的国际语境。

事实上,就在德国外长宣布取消访华前,北京罕见发布了一项大规模军队整肃通告。外界普遍解读为内部整顿与对外信号的叠加——意味着在持续的国际压力之下,北京也意识到,武力解决台海问题并非现实选项。

战略坐标的再定义

欧洲这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对北京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提醒:台海问题已不再是中美之间的零和议题,而正在成为全球秩序重组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换言之,面对制度之争与价值分歧,要求他国调整对台政策的空间愈发有限。

而对于台湾而言,即便此次釜山会谈暂时避过“一劫”,现实仍然残酷:纵然掌握全球九成高端芯片产能,其“自我选择权”依旧受制于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或许,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仍在于各方保持冷静与自制——在一个仍可呼吸、尚存体面的“模糊空间”里,维系那份脆弱却不可或缺的平衡感。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华裔德籍汉学家,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哲学博士。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史、电影、国际关系及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吕恒君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曾于北京、首尔、柏林等攻读日耳曼学、语言学、汉学等专业,并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国独立学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