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悲喜交集”的中国独立影像

Dr. Hangkun Strian, eine Sinologin in Deutschland
吕恒君
2025年11月15日

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在开幕前夕因政治环境压力被迫取消,这是具有时代象征性的一幕。华裔德籍汉学家吕恒君指出,“悲喜交集”,或许正是中国独立影像在当下时代最贴切的注脚。

一排排暗红色的空座椅,影厅内没有观众——纽约的中国独立电影节原定为11月8日开幕,但被临时叫停。这是策展人朱日坤发出的空影厅照片图像来源: Zhu Rikun

(德国之声中文网)首届纽约中国独立电影节(IndieChina Film Festival)在开幕前夕被迫取消——原因既非经费,亦非场地,而是一幕更具时代象征性的场景:多位导演、制片人及其家属在中国境内遭受压力与骚扰,被迫退出放映。主办人朱日坤在声明中写道:“它无语地诉说了这个时代的一切。”

从更长的历史视角看,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独立影像三十余年曲折发展史的再度回响:旺盛的创造力与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始终并存。纽约影展的取消,不只是文化活动的中断,更凸显一个日益尖锐的问题——在国内公共空间不断收缩的背景下,中国独立影像将走向何方?

然而,审视影展原本的选片结构、主题设置,以及计划中的论坛与工作坊,也能看到另一面:在纽约这一“离岸空间”中,主办者、创作者与观众正试图重建一种在中国几乎消失的影展生态——首映、对谈、回顾与致敬。这既是对中国独立影像传统的延续,也是一种对被压缩公共空间的重塑尝试。

因此,“悲喜交集”,或许不仅是对纽约影展的写照,更是当下中国独立影像的时代注脚:悲在离岸文化空间亦不稳定;喜在独立影像仍在扎根,创作者们并未沉默。

影像与现实:纽约影展的议题谱系

尽管纽约影展取消,但其参展影片却仍然构成一个具有指向性的样本——原定的 48 部作品,以独立纪录片为主,呈现出中国社会复杂议题的广谱:历史记忆的再访、边缘群体的自我叙述、政治事件的现场记录、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困境、新兴文化的权利表达,以及对国家治理逻辑的影像化审视。

汉学家吕恒君指出,独立影像拒绝自我审查,也未因环境压力而主动退缩,反而在严苛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烈的现实锋芒。影展因此被迫取消,象徵着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在公共叙事中不断遭到排除图像来源: Zhu Rikun

这一主题结构并不偶然,而是中国独立纪录片自 1990年代 “DV革命”以来的传统延续。在官方叙事高度集权的背景下,独立影像始终把“现实”作为对抗遗忘与叙事垄断的重要空间。

例如,《江南故人》借五位八旬幸存者的口述重建“反右”运动的基层经验——苦役、饥饿、羞辱与漫长沉默。其重要性不只在于提供历史证词,更在于触及长期被削薄、被国家框架化理解的记忆结构。

《道别》则记录了民间防艾滋先驱高耀洁在纽约生命最后三个月的孤独。影片没有激烈指控,却展现了一条从公共倡导者沦为流亡老人的最后生命轨迹,呈现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此外,《ISHE》聚焦变装与酷儿文化,《凡人歌》呈现灾区宗教网络与女性经验,《草吠声》记录上海底层漂泊者试图以直播维生的边缘生态。它们提出一个共同命题:谁能叙述中国?谁被允许被看见?

这些纪录片呈现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结构性压迫中的细节生活——性少数的可见性、女性的宗教实践、跨城流动者的尊严与无力。在当下中国公共话语空间持续收缩的情况下,这些主题愈加敏感或边缘化,而纽约影展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可见之窗。

个人与国家:异质经验的影像证词

独立影像拒绝自我审查,也未因环境压力而主动退缩,反而在严苛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烈的现实锋芒。此次影展,部分作品甚至记录了疫情封控的基层日常,也呈现了香港“反修例运动”现场(如《血在烧》)。这些影像展示的是国家叙事之外、甚至与其不兼容的经验。

然而,正是这些“异质经验”,时常被匿名举报为“无法准确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此种举报行为首先显示了审查体系的一种社会化形态:无处不在的“民间化”监控与道德化政治忠诚,正成为新的文化治理机制。

而影展因此被迫取消,象徵着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在公共叙事中不断遭到排除——仅仅因为这些作品呈现了一个“不够官方”或者“不够主旋律”的中国。

独立影像亦由此成为另一张“社会底片”:记录档案之外的现实,呈现主流叙事无法容纳的情绪与记忆。这也解释了为何它们经常遭遇压力,却始终无法被消失——因为它们记录的是国家机器试图抹除但无法完全控制的生活真相。

更重要的是,纽约影展的遭遇说明,中国独立影像的困境已不只局限于国内,而是延伸至跨国空间——即便在国际城市,创作者也无法彻底免于来自本国的压力。

柏林华语独立影展:不一样的中国声音

04:0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沮丧与清醒:影像与权力之间的距离

影展取消无疑带来失望,但也促成另一种清醒:独立影像的存在并不依赖影展,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仍愿意记录。

过去三十年,中国独立纪录片从未拥有制度化支持。它们难以进入院线、无法登上主流电视,也不被允许公开讨论。影展多次被驱逐,但影像始终存在——因为有人相信:真实值得被记录。

这种坚持,正如朱日坤所言,是“不媚俗、不逃避,对人性与现实保持诚实表达”的精神。

纽约影展虽然未能开幕,但其遭遇本身已构成重要事件:它将中国独立影像面临的不断收缩的生存空间,以及国家惩罚体系在跨国语境中的延展,清晰地呈现给世界。这些影像的意义,因影展的取消反而更被突出:它们在寻找新的安全区、新的观众,以及新的国际性公共平台。

影展失去,影像仍在;现场沉默,创作不会停止;被关上的门,最终将成为时代状况的一面镜像。

因此,“悲喜交集”,或许正是中国独立影像在当下时代最贴切的描述。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华裔德籍汉学家,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哲学博士。研究领域涵盖文学史、电影、国际关系及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吕恒君 吕恒君(Dr. Hangkun Strian)曾于北京、首尔、柏林等攻读日耳曼学、语言学、汉学等专业,并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德国独立学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