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是谁让国际看到台湾?

2023年4月24日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接受法国媒体采訪时,就台湾议题舌战主持人,他说“前苏联成员国家不具备主权国家权利”的一席话,惹恼了多个国家与欧盟,不但引来了抗议,也让台湾再次登上欧美主流媒体。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法国新闻节目上表示,中国会以“一切必要手段”收复台湾,若是不能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就会诉诸其他方式。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法国新闻节目上表示,中国会以“一切必要手段”收复台湾,若是不能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就会诉诸其他方式。图像来源: Jakub Porzyck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多年来,台湾不论是外交或者国际能见度,好听一点是“韬光养晦”,难听一点的话,可以说是根本没人理会。国际上不论外交还是学术研究,中国是“显学”、台湾是“偏门”,连带地是欧美民间也没多少人知道台湾,不少台湾人经常碰到啼笑皆非甚至心有戚戚焉的状况。当介绍自己来自台湾的时候,有些外国人会答说“我知道你们的首都是曼谷”,或者“我好喜欢你们的冬阴功大虾汤”这种Taiwan、Thailand傻傻分不清楚的尴尬情况,还被台湾人拿来当成自嘲的材料,可见台湾以前真的是鲜为人知。

以前台湾政府编制上,有个理论上可以“上达天听”的新闻局,不单是政府与媒体接触的窗口,也是政府对外宣传的主要部门,而且在许多台湾驻外代表处派驻了人员。即便经费可以说不缺、人员的素质也不差,但是以国际宣传的大环境而言,工作很难取得成效,地位也就一年不如一年,所以在2012年被裁撤,从1947年成立,到裁撤总共65年。

2023年4月19日,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在华盛顿国会山庄举行中国攻台兵棋推演。图像来源: Amanda Andrade Rhoades/REUTERS

所以说,台湾政府也不是没想办法在各国媒体上出头露脸,只是媒体没兴趣,能登上主流媒体大部分也只是因为投书反驳中国方面,或者是对台湾不利的亲中言论,要说特别安排版面或者上电视台、电台节目接受专,,虽然不敢说从来没有,但是绝对可谓难上加难。不过这种情况最近出现了极大的变化,首先是有愈来愈多外国媒体到台湾以不同的方式驻点,另外也有不少媒体虽然不是在台长期驻点或者聘雇特约记者,但是派出记者到台湾采訪,报道范圍从台积电、台湾近视眼问题到台海紧张局势。

外媒对台湾突然有兴趣,跟所谓的“台海兵凶战危”自然是脱不了关系,尤其是俄国出兵乌克兰之后,许多媒体将台湾和乌克兰相提并论;虽然台湾不见得认同这种看法,但是对两岸错综复杂历史毫无所知的西方一般阅听众而言,这种类比对他们而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另外就是相对于中国与香港的媒体环境艰难,台湾的环境是友善许多,而且台湾本身对两岸的矛盾情绪、蓝绿统独对立也是吸引外国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来就算是“台海兵凶战危”,如果一旦沉寂下来,媒体的兴趣也就跟著不见了。只是中国时不时举行军事演习、军舰和飞机不断地逼近海峡中缐或者绕台,甚至已经逼近日本领海,加上中国外交官的“战狼”经常口出惊人言论,例如这次的卢沙野一席话就招来那麽多国家的严重抗议。由于起点就是台湾的主权问题,那麽报道的时候就势必要提到台湾,而随著曝光率的提高,台湾的角度与观点也逐渐地被纳入了报道之中。

中驻法大使卢沙野在法国新闻节目上表示,克里米亚在历史上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并且称前苏联国家没有国际协议可以认定其主权地位。图像来源: MARTIN BUREAU/AFP/Getty Images

从两蒋、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到现在的蔡英文,1950到现在的2023,最近台湾的国际能见度是70多年来最高的。不过,的确有不少台湾人对现在这种国际知名度感到不舒服,认为这是以和中国作对为代价换来的,为台湾带来的是危险,这种看法其实也是外媒感到有兴趣、有意深究的。另外一派自然是认为台湾的观点和角度终于被外界所看到、台湾的声音不再被漠视,尤其是外媒不再以“中国视为叛离的一省”来形容台湾。多年来想方设法、用尽力气但不得效果的宣传,如今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取得如此的效果,他们即便没有雀跃欣喜,起码也是感到欣慰。

如果把台湾现在的国际知名度和能见度视为成绩的话,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并非单一的原因,例如疫情造成国际市场对芯片(芯片)需求大增从而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让国际上注意到了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中国的武力威胁,让世界注意到了台海是个外媒眼中的热点,还有前述的中国战狼外交“脱轨表现”等等,而最大的一个重点就是原本对台湾没啥兴趣的国际媒体,注意到台湾与中国和乌克兰对俄罗斯最相似的地方,不只是物理威胁或者主权,而是民主和极权政体之间的对抗。

詹威克:台湾出生的医界逃兵,曾经客居美国然后到英国从事媒体工作,也研究东亚历史,八十年代离开台湾,绕世界一圈后返台定居。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