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赢得冠军的不是Chinese Taipei

Lin Guan Yu
林冠瑜
2024年11月26日

台湾11月24日在世界12强棒球赛以4比0击败日本夺冠,是史上首次在非分龄的成棒世界级赛事称霸。在比赛过程中,从球员到球迷都出现了更多Team Taiwan的呼声。到底该称台湾队、中华队,还是部分中国民众口中的“中国台北”队?DW中文客座评论员林冠瑜提出她的分析。

台湾在11月24日击败日本,拿下世界世界棒球12强赛冠军图像来源: Kyodo via 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24日晚上许多台湾人不约而同,在同一时刻哭了出来,包括我这位一日球迷,一样对著电视默默流泪。台湾队在世界棒球12强赛打败日本夺冠,那绝对是一个超凡时刻。棒球可以说是台湾多数人心系的运动,受到全民关注,但更早几日,社群许多人也注意到,台湾的女性作家杨(又又)子以《台湾漫游录》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人,作品以女性的视角探讨:“台湾人是什么人。”

不论是台湾队夺冠,台湾人流泪、嘶吼、兴奋的样子,或是看杨(又又)子得奖感言时情绪的涌动,台湾人在这些时刻难以名状的激动所为而来?从前台湾人要迈向第一从不是难事,台湾的芯片、分布在世界的优秀科技人才,乃至征服世界味蕾的小笼包、珍珠奶茶,但却难在要说出“我是谁?”时,好难,真的好难。

名字“台湾”,却如鲠在喉的台湾人

正如在与日本的决赛,台湾队长陈杰宪五局上轰出三分全垒打,立刻与日本拉开差距,一路奔回本垒时在胸前做出了手势,好似暗示在他球衣上无法绣出的字“Taiwan”,令很多台湾人动容,因为我们知道,在政治打压下,“台湾”成为一种禁忌。

如果钻研台湾棒球史的读者更会知道,棒球一路从日治时期传到台湾,作为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运动,台湾能在世界的棒球殿堂上被提起,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棒球对台湾人而言,是一段殖民地人们透过棒球,反復自我辩证的过程。在日本殖民台湾50年当中,作为亚洲西化先进的殖民者,棒球以现代体育的姿态出现在台湾岛内。棒球训练确立了“身体即国家”,队员讲求自律、服从与精确的操练,达成团队的合作与一体感。2014年改编自台湾日治时期嘉农棒球队夺全岛冠军,远赴“母国”参与甲子园的电影《KANO》就描绘了日治时期棒球存在于台湾的样貌,台湾人、原住民组成的球队与母国日本人一视同仁在球场上竞技,棒球成为殖民地与之抗衡的武器,“天下嘉农”成为台湾人的骄傲。

台湾球迷看到选手夺冠后开心喝采图像来源: Ann Wang/REUTERS

台湾战后棒球成为庶民娱乐之一,也因为在日治时期的发展脉络,战后初期有著“本省人打棒球、外省人打篮球”的印象。战后台湾棒球在与美国紧密的政治关系下,成为外交的一环,尤其在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之后,国际空间不断受打压,棒球成为国际看见台湾的机会。尤其在台湾职业棒球经历几年的签赌阴霾与假球案后,人们一度对棒球失去信心。在一代代正直棒球人与球迷的信念与努力下,在今年取得史上佳绩,若了解这段历史不堕泪者,可谓冷血。

中华 vs 台湾

在夺冠后的隔天,网络果然正常能量释放,主张“台湾队”与“中华队”的球迷相互挞伐,虽然讽刺,但也呈现了必也正名乎的必要性。如果陈杰宪的手势唤起了台湾人的记忆,像是《神隐少女》里白龙记起自己名字的瞬间,那么,我们也会记起过去运动高度政治化的岁月里,“中华”队如何压抑著台湾应有的正常发展。

当然我可以很乡愿地说,“中华民国”与“台湾”都是同一家,大家不要计较,何须区分你我,但“中华”与“台湾”绝非相同概念,乡愿是昧于事实。在战后,“台湾”被当局视为“叛乱”意味浓厚的词汇;而在1971年退出联合国前夕,中华民国拒绝以“台湾”做代表权,悍然退出联合国;在80年代民主化中,中华民国政府更不允许以“台湾”为名的社团成立。

尤其在这片多元族群的台湾岛上,原住民与越来越多新住民与文化中华无关。这次28名球员之中有13人是原住民,要说“中华”如何善意涵盖“台湾”的多元与内涵,难以服众。所以冠军赛前,台湾队选手的潘杰楷穿著“Taiwan”字样帽T,以“来自台湾的潘选手”介绍自己遭部分网民抗议,我就问,阿美族的潘杰楷哪里不能是台湾来的潘选手?更不要说在日本媒体引发讨论的Giljegiljaw Kungkuan(汉字:吉力吉捞 巩冠),能用排湾族的名字,揭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是场斗争,以台湾原住民为主体,向中华民国要求恢复姓名的斗争。

台湾选手11月24日在东京巨蛋夺下世界12强棒球赛冠军图像来源: Philip Fong/AFP

台湾是谁?向谁展示我的名字

今天不断回顾精彩赛事的同时,有段网友留言吸引我的注意:“上次这样爆打日本人的时候已经是莫那鲁道了。”

“爆打”当然是乡民语法,但台湾人真的历史不要太好,1930年由莫那鲁道领导,发起的雾社事件是赛德克族人对殖民者日本的激烈反抗行动,是台湾原住民用剧烈的愤怒向“他者”展现主体性、展现族群意志的历史事件。如果衍伸这位网友的留言,台湾人是透过棒球展现了共同体的意识形态。

如果再对应到杨(又又)子在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感言:“一百年前就有台湾人说,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但是我们对话的对象并不相同。一百年前,我们对日本人这么说,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对中国人这么说。这一百年来不变的是,我们一直面对著身边有强大而且具备侵略性的国家。”“现在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就像是一百年前有些台湾人会觉得自己是日本人。我书写是为了回答台湾人究竟是什么人,而我持续的书写过去是想要迎向更好的未来”。

台湾过去在90年代以前的国家论述上,“中国”经常被形容是生母;“日本”常被说成是养母,尔后2000年后时常听见的台语歌《母亲的名叫台湾》放遍各式政治选举场。我作为一个母亲,时常自问,那些口里老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老年们,为何眼前关注的全是自己?杨(又又)子口中的未来是谁的未来?

如果我们一致同意应该尽一切可能教养出有自信、肯定自我价值,不诿过、不推托的孩子,希望他能有独立又善良的灵魂,那为何我却能无视自己文化的特殊性、放弃自我多元价值的生活方式,去认同或妥协一个以武力威逼、眼光贬抑的强权?如果我够爱自己的孩子,我怎么能够让他没有自己的名字?

台湾人正用多元与自由的姿态生活著,持续凝聚著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台湾作为台湾”,作为自己,不是谁的父亲母亲,是生活在这岛屿的每一个人,如饮水、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现在开始,是否可以开始练习、可以慢慢说、好好说,我来自台湾,我是台湾人。

 

林冠瑜是1986年出生的台湾媒体人,做过出版和新闻编辑,以及主持过广播每日晨间新闻,现在斜杠podcast主持人与没有下班时间的二女之母。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