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客座评论:2025中国两会,垃圾时间还是政策创新?

2025年3月12日

每年一次的中国两会日前结束,对此今年两会的评论褒贬不一。旅德华人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说目前中国政治进入“垃圾时间”,远比说中国经济进入“垃圾时间”更确切一些。

习近平在政治上进入“垃圾时间”,经济上却未必?图像来源: ADEK BERRY/AFP

(德国之声中文网)人们之所有对这次中国两会有所期待,这是因为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动荡时期,而人们多少希望中国不要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使得本来不稳定的世界格局更加不稳定。相反,大家都希望这个经济第二号大国至少在经济上能稳定格局。从中国国内来说,这次两会是习近平第三任的下半场剧目的开始。这不仅将决定习近平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决定了今后整个中国的走向。 

两种对立的视角

在分析中国政治和经济时,时常出现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一个就是断定中共现在没有政治改革之愿望,不想从制度上对已有的问题包括经济问题作一个大手术,从而让中国走上一个至少像新加坡那样的,尽管是威权的,但却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法治国家。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断定,所以就把今后的习近平时代成为“垃圾时间”。 

所谓“垃圾时间”(garbage time)来自篮球比赛,指球场上胜负大局已定,剩下的时间不会有决定性影响,只是两边要按规定耗到完场,这一段百无聊赖的时光就是“垃圾时间”。经济学家路德维希.米塞斯(Ludwig Mises)曾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社会经济问题:“一方面,社会的运作发展已经违背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其中的个体又根本无力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社会必然走向失败。”

而一些中国观察家之所以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是因为他们也对中国执政者失去了信心,但又无力改变。 

另外一个在视角正好跟上述的相反,可说是信心满满。特别在中国国内,有的人似乎有一种宗教型的乐观主义。认为当今的执政者有足够的政策创造性,这种观点的典型表述方式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平庸和虚伪

笔者基本赞同用“垃圾时间“来描述习近平从现在起到今后他可能退出政坛的时间,,但用此概念来描述中国经济的走向显然就不现实,因为中国的经济还能给人带来不少不确定因素,甚至包括惊喜。至于那种对经济非常乐观态度,似乎跟中国国内目前那种宗教式地给领袖唱赞歌的做法相呼应,显然也不可取。

先谈政治这一块。笔者这次耐着心把两会期间的中央台节目都跟踪了一下。从官方播出的那些代表们的发言来看,其对领袖极度的赞美之词不仅使我想起我青少年时的文革时期。只是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区别,那时中国民众也像今天赞美习近平那样,把毛泽东赞美得如同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伟光正,几乎是上帝的替身。但那时,人们不时也提及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升和中国化。而今天,听那些代表们的赞词,已经没有这种东西了。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马恩列宁的思想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尽管在中共党章中还提及。

延伸阅读——长平观察: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强人政治的时间胶囊

不过,如此做表面上似乎把习近平捧得更高,尽管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中,哪有一个人在各个行业如此全知全能的?比较毛泽东,似乎那些赞美习近平的人忘了,应该给领袖一个退路,一个谦虚的机会。 否则,话说得满满的,一旦跟事实不符,不就更尴尬?难怪,最近中央要求全国党员们学习习近平著作的同时,强调不要“低级红,高级黑“。 
总之,如果一个政治社会到了这种无所不归功于唯一领袖的时候,平庸和虚伪就是这个阶段的特征,不少人抱着“垃圾时间“态度,来看习近平时代的政治发展,在所难免。 

“关上门说实话”

但中国很多问题必须从两方面来看。即便在经济界确实有不少专家认为,如果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经济就无法发展,于是,经济上的“垃圾时间”也出现了。而笔者则大不以为然。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的经济确实也是为政治服务的。中国官方有时数据可靠性有问题,就是因为在“制造”数据时有政治指令。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共心里也明白,政治上用那些赞美之词、或者说讲“正能量”的故事,从长远的观点来说,并不能解决一个统治正当性的问题。最终,当代社会(不管是民主社会还是威权社会)最有力的正当性基础就是经济。 而人们对经济的期望是不能耐仅靠官方的数据来满足的,经济涉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能体验的。中国政治精英在谈到经济问题时,内部有一个“关上门,说实话”的特点。这就说明跟处理政治不一样。对经济问题,中共允许在“关上门”后,是一说一,是二说二 。但一旦到了公开对外的时候,语调和内容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马云就是为此遇到的麻烦,但他的案例恰恰是因为在没有“关上门”的情况下“乱说话”。 

政策调整和其他惊奇

中国目前的经济境况依然令人不安。“两会”结束后不久就是毕业季,根据中国官方预测,2025年春夏之交,将有1222万名高校生毕业。此前,中国已经在2024年迎来1179万高校毕业生,这已经被公认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媒体引述上海财政局信息称,2022年上半年,中国共有46万家公司倒闭,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两亿人。而这个所谓灵活就业就是不稳定工作和失业的代名词。

而在这个系列数据背后,是曾经作为社会经济活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民企的倒闭,从而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消失。同时,各个行业公司包括国企也不断在裁减员工。 
毫无疑问,经济是中共统治的合法性唯一基础,而面对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本来习近平一心寄希望于靠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借用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向全球出口自己的产品,从而弥补中国国内的由于房地产、政府和企业债务带来的消费低迷和经济下滑。 今年2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7%,这是13个月后再次萎缩,跌幅也大于外界预期。但这次两会中,我们已经观察到中国领导精英对此路线有所调整,原因是中国出口这一块,由于特朗普政府的施压,至少在今年不确定性太大。这样,倒不如在国内采取更积极的财政,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譬如说进一步促进“以旧换新”等等。 

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到“垃圾时间”阶段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国不仅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和科技队伍,而且像深度求索(DeepSeek)等民企正在引领AI新潮流 ,这给工业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提升可能性,也提升了中国国内与香港科技股的信心。

总之,一个已经把经济作为自己唯一的合法性基础的政党,尽管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垃圾”,而且从经济危机周期性来看,中共也暂时无法帮中国走出下滑的周期,但并非说中国经济没有一点活力,也不能说中共没有一点经济政策调节能力。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德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