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展望未来-德国、中国以及世贸组织

2002年10月10日

入世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场所谓的“历史豪赌”中,德国大至集团公司,小至中型企业如何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中站位,身处这充满机遇和冒险的历史狂澜中,他们看到什么样的未来?

德意志银行20年前是第一个在华设立办事处的德国银行图像来源: AP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终于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

那么,入世对中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报道众说纷纭。有的称入世是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一场“历史豪赌”,试图以此来作为治疗五十年经济痼疾的震荡疗法。其中最为惊人的论断来自美籍华裔律师章家敦,他在“中国行将崩溃”一书中预言,中国入世后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银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因此快则五、六年,慢则十年,中国将避免不了整体崩溃的厄运。

与此相反,有些学者认为,入世证明了中共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中国领导人认识到了邓小平“有限度经济改革的局限性”,因此借入世这一外力来强迫中国走向市场化全面改革的不归路。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薛荣久教授便认为,“加入世贸,虽然不能立即解决所有问题,但从中长期来说,在促进国内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章家敦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它代表了相当一批西方分析家对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金融业的看法。事实上,直到1994年中国政府才最终确立比较明确的金融体制改革方向。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积累了严重的呆帐、坏帐,加上政府的过度调控,垄断经营导致工作效率低,整体素质差,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入世之后,积患如此之深的中国金融业是否会不堪一击呢?长期从事世贸组织研究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薛荣久认为:

“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外开放,这样可以参与竞争,同时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银行进入市场后,必须考虑贷款能否带来赢利,这样就逼迫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银行也不会把贷款拨给经营不好的企业。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呆帐、坏帐已经开始处理,通过分流、债转股或跨国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等方式,逐渐减弱产生呆帐坏帐的基础。最近中国几大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已从30%多下降到了15%。”

薛荣久教授引用的自然是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但据西方专家估计,以及一些中国高层银行家私下承认,呆帐约占中国银行贷款总额的50%左右。而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国有银行已经算是破产。它之所以仍然拥有支付能力,是因为中国民众高达1兆美元的银行存款,而民众对中国银行的信任也正是继续维持其生存的基础。

麦肯锡战略咨询公司今年年中对中国银行市场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入世后,尽管有些金融产品的市场将向外资机构开放,但供外资活动的领域并不像很多人预期的那样广阔。例如,2007年以前,外资银行不能承揽人民币储蓄业务,这就限制了它们为住房抵押和汽车贷款提供资金的能力,而这种金融产品的利润可能是最丰厚的。

不仅私人客户业务,在公司客户业务领域中,外来竞争者为求得在中国这个特殊金融市场的继续发展,也必须首先以合作者,而不是挑战者的姿态出现。20年前作为第一个在华设立办事处的德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的驻京代表韩纳(Dieter Hierner)说:

“在公司客户业务领域,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外国公司在华有多达数十家分公司,在各地都需要银行帐户,但并不是到处都有外国银行。在分行业务领域中,即使是汇丰银行(上海香港银行)或美国花旗银行,都无法同中国本地银行相比。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优势显然是在本地银行。为了向我们全球运作的公司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必须同本地银行进行合作,而不是首先以竞争对手的姿态出现。”

尽管拥有很多潜在问题,象德意志银行这样全球运作的大银行,仍然看中了中国金融市场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韩纳介绍了德意志银行在华业务发展的战略:

“零售业务主要在德国,在中国则是投资银行业务,集中在跨国公司,提供全球服务,当然包括中国。至于今后的发展,要看中国改革将如何进行了。典型投资银行业务,即IPOs(首次公开募股)、M&As(兼并收购)。中国在这个领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还没有完全私有化的市场,许多投资银行都关注着这一巨大氖谐。颐窍M⒁脖匦朐谡饫镉涤幸幌亍!?/P>

除金融业外,中国的法制建设也是入世后外商密切关注的一个领域。尽管中国已经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对版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权法进行了一些重大的修正,但在实施规定的时候,仍会受到官僚机构的重重阻碍。上海舒尔茨-诺阿克-贝尔文克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夏乐命博士(Dr. Jörg-Michael Scheil)说:

“智慧产权保护领域中,我们面临的挑战相当艰巨。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过去几年中国的法律状况已有所改善,并从文字上与世贸组织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协调。但问题则在于实践和将法律付诸实施方面。我们非常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毫不隐瞒地告诉我们的当事人,如果卷入这样的纠纷,一定要做好耗费时间和资金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后,虽然在许多方面有法可循,但依然缺乏透明度,各个管理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清、运作不利使得法律保障的问题仍然是许多德国投资商最大的顾虑之一。夏乐命博士介绍目前的情况说:

“最明显的变化是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规定。自2001年底以来,尤其是与世贸相关的领域,增加了许多新的或修定后的条款。这在许多领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例如关税。令人遗憾的是,实践中法律程序并没有得到简化。事实上有些相关法律已经存在,现在为了与世贸取得一致,又增加了其它的条款,但却没有彻底清理原来相互矛盾的内容,也没有彻底整理复杂的部门负责权限的问题。”

舒尔茨-诺阿克-贝尔文克尔律师事务所是第一家在华开设办事处的德国律师事务所。七年来,它帮助许多欧洲、特别是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立足,而其中最大的客户群则是德国中型企业。

与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如西门子、巴斯夫、大众、蒂森克虏伯等相比,德国中型企业来华寻求商机起步相对较晚,但却步履稳健。根据德国工商总会上海代表处2002年6月发表的第二次德国中型企业在华发展报告,尤其是从事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的公司格外看中中国这一销售市场,而三分之二的在华德国中型企业已在此立足五年以上,中国入世则更增强了他们对这一市场的信心。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葛礼慕博士(Dr. Klaus Grimm)说:

“在创建公司方面,值得高兴的是,我们要做的工作越来越多。事实上,在有迹象显示中国将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正式加入后,相当多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表现出了在中国设公司的兴趣,并向我们寻求帮助。这当然同它们对中国入世寄予的希望有关,但也不完全如此。我认为,许多德国公司关注的并不是这一特殊的日子,而是中国这个市场及其发展前景,最终才做出了在这里加强业务的决定。”

中国入世后,不仅国内企业,原来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的一些德国产品,例如大众汽车,也同样面临来自国际间的竞争。不过,葛礼慕博士认为,德国企业在华优势也是其在世界范围内其它地区所具备的优势,例如机械制造,仪器、化工和汽车等领域是其传统的强项。中国在这方面对德国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全球运作的德国大公司,同样在中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它们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巩固其市场地位。罗兰-贝格企业咨询公司亚洲总裁冯凯乐博士(Dr. Eugen von Keller)说:

“国外企业寻找的则是帮助他们加强在华地位的战略,这里指的并不是进入市场的战略,因为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已来到,西门子在华23000雇员,中国是其第3大市场,它们需要的是如何巩固其市场地位。例如,新的后勤方案,新的工资制度,更好的组织系统,以及改善在市场上的总体协作。”

罗兰-贝格自1967年创建以来,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源于欧洲的战略咨询公司。自1999年以来,上海罗兰贝格的中国客户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现在营业额的85%则来自中国客户。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国内企业为求得持续的生存发展以及向新经济过渡,必须对旧模式以及过去的经营战略进行大规模、甚至是彻底的改革。冯凯乐说:

“中国企业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战略方针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许多中国企业在许多不同领域都进行了投资,经营方式是非常机会主义的。在市场迅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寻找的更是经营体制、组织、管理、以及战略的重点。”

根据世贸有关协议,从2005年起,将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配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的中国,则可以大大发挥在此领域的竞争优势。不过,研究中国入世问题的资深学者薛荣久教授认为,中国纺织业并不能满足于此,也要看到问题:

薛荣久说:“第一,虽然从2005年1月1日起,对纺织品没有出口配额限制,但2008年之前,如果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增长过速,影响了进口国家的纺织业发展,那么它们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使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速度受到约束。第二,在环保、安全和卫生要求方面,中国纺织品达不到要求。比如,今年1月中国出口到欧盟的30万夹克衫由于拉链重金属超标而被退回。第三是如何提高档次,现在出口的纺织品单位价值较低,出口量较多。而在高档服装中,中国出口的产品,比如面料、辅料是非常不足的。”

与纺织业相比,农业则是中国经济的一项弱质产业。决定中共高层人事变动的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夕,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总结中国13年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时,特别提到“三农”问题是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以及解决就业等相并列的、中国所面临的最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之一。加入世贸后,由于大幅削减外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并不再给予本国农产品出口补贴,那么,这是否将对8亿多中国农村人口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专家卢锋教授说:

“第一,从农业来讲,入世后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冲击的方面。有利的方面是,对农业管制的放松,中国一些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鱼类等,其出口获得了有利条件。而负面的冲击则是大众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会有程度不同的冲击。由于降低关税,实行关税配额制度,增加这些产品的进口,因而将对国内的产出,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农民的收入产生压力。而这样的大众农产品还会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因此有人便担心入世会对中国农业造成长期负面的影响。”

不过,卢峰教授对入世为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看法并不十分悲观:

“但总体来看,中国地域广大,农民分布范围广,区域差别也比较大。对农业的冲击与汽车和金融领域相比,还是相对缓和的。它不会象一个小国,只要开放市场,价格比国外高,那么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国农产品种类、地域、时间以及价格结构的不同为国外产品带来的冲击形成了一个相对缓冲的机制。 ”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