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报》(Berliner Zeitung)近日刊登了在基辅对现年67岁的艾未未的采访。艾未未向该报表示,他计划在乌克兰逗留两个月,以拍摄一部关于乌克兰的电影。该片将探索乌克兰为何依然生机勃勃以及在如此艰难的时代,文化如何生存等问题。"我来到这里,与人们见面,看他们处于什么状态,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艾未未说。”我慢慢开始了解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我在想,我是否能做得更多。“
艾未未原本是前往乌克兰办作品展,该展览预计9月中旬在基辅国家展览中心(VDNG)文化馆开幕,主题围绕战争与和平。
“后来我决定全身心投入其中,”艾未未说。“我总是想了解更多,挑战自己,让自己置身于困境之中。”他还表示,他这样做是为了形成判断力,“作为艺术家,我必须找到一种表达方式。”
艾未未讲到,他刚从乌克兰哈尔科夫北部前线回来,在战壕里和乌克兰士兵们待了一段时间。
数天前,乌克兰媒体Obozrevatel刊出多张俄罗斯行动艺术家、前独立媒体Mediazona发行人维尔季洛夫(Pyotr Verzilov)在社群平台上发布的照片。照片上,艾未未和维尔季洛夫都身穿迷彩防弹背心、头戴钢盔。维尔季洛夫在帖文中称,艾未未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世界文化的支柱与当代艺术的象征”。他强调,艾未未深入“战争腹地”支援乌克兰人民,展现出智慧与勇气。
艾未未在采访中特别谈到向日葵。他说,“他们(乌克兰人)相信阳光,相信向日葵。战争初期一位乌克兰妇女告诉俄罗斯士兵:‘把葵花籽放在口袋里,明年就会长出向日葵。’我从未听过比这更感人的话。语言简洁,却充满诗意,并且深刻地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向日葵是乌克兰的国家象征。而艾未未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以葵花籽为主题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艾未未说,“我成长的环境和乌克兰非常相似。就连植物和土壤都让我想起我成长的地方。我真的在这里建立起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这里的人非常友好,愿意支持你。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实现一个大项目,拍一部电影。”
艾未未表示,该项目由支持乌克兰文化、推动艺术家去乌克兰的非营利组织运营。“这部电影将展现乌克兰这片向日葵的土地。”
作为中国政治活动人士中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国际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在4年后重获护照。本图集为您回顾其重要艺术作品:从“柏林,我爱你”到“永久牌自行车”.... 图像来源: Imago//O. Jentzsch 2015柏林电影节期间,艾未未在北京通过skype“遥控”拍摄了一部8分钟短片《柏林,我爱你(Berlin, I love you)》。影片描述了他和在德国的儿子艾老及妻子远隔千里、分居两地生活的故事。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L. Schulze 艾未未在社交网站Instagram的帐户有众多粉丝。2005年7月22日,艾未未在该网站贴出一张手持护照的照片。2011年,中国当局没收了艾未未的护照,将其软禁在家。现在,他终于可以迈出国门了。艾未未说,他重获护照后的首次出行将选择去柏林探望儿子。1年来,艾未未的儿子在德国首都生活。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EPA/Ai Weiwei 此前,艾未未的作品都无法在中国展出。不过,2015年6月,中国当局放松了强硬态度。6月6日,艾未未的艺术品首次在北京展出,尽管参展作品显然不允许含有任何政治动机,但展览开幕的日期却恰恰定在1989年天安门屠杀26周年两天后。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g Han Guan 除了中国的展览,艾未未的其它艺术展均有明确的政治内涵。从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艾未未在美国“恶魔岛监狱”利用乐高积木搭成了艺术品,唤起人们对政治迫害者的关注。120万块积木拼凑出受政治迫害流亡人士或在监狱服刑人权捍卫者的肖像。其中有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和纳尔逊·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Eric Risberg 艾未未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1亿颗陶瓷制成的葵瓜子。作品历经两年,由1600个工人参与完成。2011年秋,作品在伦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展览。作品《葵瓜子》让人想起了文革时代,向日葵是当时共产党宣传运动中的象征之一。
图像来源: L. Gene/AFP/Getty Images “十二生肖”头像雕塑是消失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前的十二生肖喷泉之兽首铜像的复制品。喷泉在1850年被法军和英军摧毁。艾未未作品在纽约展出时,也引发讨论空间:其作品是故意惹恼中国?还是为体现西方殖民的掠夺行径?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F. Arrizabalaga 即使当时仍在软禁中,艾未未也能组织完成其在国外的展览。2014年,柏林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 Gropius-Bau)展出了艾未未名为“证据”的作品,其中包括用6000张凳子组成的室内设计作品。这些凳子来自中国,部分出自明清时代。在那里,这些凳子曾是中国家庭的标配,代代相传。不过现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一家居标配的传统已丧失。艾未未的这件作品正是要唤起人们对此的关注。
图像来源: 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6000张凳子的作品只是2014年柏林展览“证据”的一部分。同时展出的还有名为“上海的纪念品(Souvenir aus Shanghai)”的作品。其作品除了展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外,还体现了中国当局对他的打压。2011年,艾未未刚在上海建成的工作室被政府拆除,这是当局对其批评政府做出的惩罚举动。而艺术品中的石头就来自其工作室被拆后的废墟。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私家车。传统工具——自行车越来越淡出人们的生活。艾未未将150辆自行车的车架焊接在一起,做成了一个颇有气势的展品。他在这里回忆的不仅仅是自行车被汽车取代,同样也有一起令人震惊的审判。几年前,一名年轻人杨佳因一辆未挂牌的自行车被警方指责,这是一辆偷来的自行车。在被警方抓走询问时,杨佳自称遭警方殴打。之后杨佳因杀害6名警察,最终被判处死刑。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软禁期间,艾未未经常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抗议声。社交媒体是他唯一向世界自由传达不受阻碍的途径。比如,他通过图中的照片公开抨击中国的环境政策。2015年,艾未未还获得国际特赦组织授予的“良知大使奖”。
图像来源: Reuters
批评西方政策 采访中,艾未未也对德国和西方的政策提出批评。他说:“我不喜欢任何一个一边牺牲人民权利,一边又自诩为道德精英的国家。俄罗斯人自以为高人一等,否则他们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美国也一样,否则他们就不会邀请俄罗斯来决定另一个国家的命运。”
过去几年中,艾未未多次对德国等国提出批评,比如批评德国等国只顾利益而未援手香港抗争。他在此次接受《柏林报》采访中也谈到,两个月前他曾在柏林举办过一个展览,但没有记者前往报道。
延伸阅读:艾未未:德国政治家在中国是笑柄
艾未未2017年曾推出关注全球难民问题的纪录片《人流》,为难民发声。该片在20多个不同国家拍摄,包括希腊、法国、肯尼亚、黎巴嫩和加沙地带的难民营、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以及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边境。艾未未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在该片的拍摄的过程中“始终把我自己看做是他们中的一人”,“其实我本人的成长经历与难民相似”。
与艾未未共处的一年时光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从2011年4月3日至2015年7月期间,中国大陆扣押了艾未未的护照。其间,艾未未曾因批评中国政府被拘留。2015年7月底,艾未未来到德国,2019年移居英国剑桥,2021年左右开始主要在葡萄牙居住,但仍在柏林拥有一间工作室。
知名中国艺术家、活动人士艾未未联手人权观察组织以及瑞士艺术出版社JRP|Editions,将于9月推出限量石版印刷画作。部分销售收入将让人权观察组织受益。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三种不同的颜色、99幅石版印刷画作——题为“草泥马”的这一系列作品出自中国艺术家艾未未之手。作品的主题是言论自由。那么,画作的细节是如何反映这一主题的呢?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画作的中心是一圈监控摄像头。艾未未曾于2011年受到中国警方“秘密羁押”81天,被释放回家后,他家门外被安装了十几个监控摄像头。艾未未曾以多种艺术形式还原这一监禁生活。比如,以大理石雕刻的摄像头。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仔细观察,会看到一圈摄像头之间还挂着手铐。这同样是表达言论自由受到打压的主题。右侧还可以看到中国网络用语“草泥马”的羊驼。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手工调制颜料、传统的石版印刷, 这些版画将于9月10日推出。可提前预定,每幅1500瑞郎(约合1750欧元)。部分收入将令人权观察组织受惠。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艾未未在新冠疫情期间就曾与人权观察组织合作,将他的艺术作品印制在口罩上。主题包括言论自由、监控、迫害、大规模服从与反抗。当时,该项目为人权观察组织筹集到140万美元,用于疫情期间的人权工作,以及一家难民组织和医生无疆界组织。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画作的角落还可看到推特的标志。这也是反映言论自由的主题。
图像来源: Courtesy of Ai Weiwei/Human Rights Watch & JRP Editions
(柏林报等)
DW中文有 Instagram !欢迎搜寻 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