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廖亦武:和平奖是一项义务

2012年9月24日

中国流亡作家廖亦武将于10月14日领取德国书业和平奖。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这位54岁的政府批评人士讲述了他为何将荣获该奖视为一项特别的义务。

Der chinesische Schriftsteller Liao Yiwu hält die Eröffnungsrede bei dem Literaturfestival Berlin Datum: 04.09.2012 Ort: Berlin ©Lin Yuli
Liao Yiwu图像来源: Lin Yuli

廖亦武:和平奖是一项义务

中国流亡作家廖亦武将于10月14日领取德国书业和平奖。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这位54岁的政府批评人士讲述了他为何将荣获该奖视为一项特别的义务。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新社:您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能够给中国艺术家的境遇带来改善吗,您对此是否抱有希望?

廖亦武:不,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这个国家没有希望。但是我想这个和平奖能够帮助人们了解1989年天安门广场大屠杀的真相。我的新书《子弹鸦片》写的就是目击者和受害者的家属。我希望能有很多人对真相感兴趣。

德新社:您对获奖感到高兴吗?

廖亦武:老实说,我现在更觉得有了义务去反抗压迫和暴力。自从我得知评委会的决定以来,我在很多活动上都为其他人的自由而呐喊。我对藏人的处境尤为担心。现在已有50多名藏人为抗议中国政府而自焚。

德新社:您去年离开中国后,那里的情况有什么改变?

廖亦武:从西藏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事实上,情况和1989年完全一样。谁呼吁民主,就会被赏颗子弹或者被枪毙,那他就不会再谈民主了。他们给人民鸦片,让人民只爱钱,只对经济感兴趣。

廖亦武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图像来源: Lin Yuli

德新社:您认为西方在中国政府那里有没有为中国的人权作出足够努力?

廖亦武:默克尔女士不久前和一半内阁成员去了北京。曾遭关押的艺术家艾未未想和她会面。最后,他做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默克尔的纸板像,夹在胳膊下。这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艾未未以此表达了对默克尔关注人权的期待。

德新社:作为作家,您有没有觉得自己和家乡以及母语割离开来?

廖亦武:我很高兴终于有了自由,可以自由写作。和许多其他人相比,我非常幸运。我带来了关于我以及我的人民的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一直萦绕着我。

廖亦武作品《中国底层访谈录》德文版封面

德新社:您坐了四年监狱,两次试图自杀。是什么给了您坚持下去的力量?

廖亦武:被关押者的本能。每一个曾经做过牢的人都非常害怕狱中的经历被忘却,社会对他不闻不问。因此,我在出狱后很快就开始记下自己的经历。我希望将其记录下来。他们把我的手稿抄走一次,又抄走一次。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第三次记下了所有的一切。这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恐惧感。

德新社:您认为自己是政治作家吗?

廖亦武:不,一点也不。我连政治主张都没有。我认为自己是时代的记录仪。我把别人告诉我的记录下来。那些我在监狱里认识的人们自己没法写作。但我可以写。因此我试图记下真相。

德新社:您思念家乡吗?

廖亦武:我没有时间思念家乡。如果想家了,我就朗读我手头那些老的中国古典作品。这就是我的家乡。许多人现在总是坐在计算机前,或者在网上浏览。但我也许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我需要我那些老的文学书。

德新社:您想学德语吗?

廖亦武:当然。我真的费了很大劲儿,用了很多时间来学德语,经常上德语课。但是,得奖后有很多活动,因此我中断了课程。但我一定会继续学。我很喜欢柏林,希望在这里长期留下来。学习德语对我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德新社:您希望有一天能返回家乡吗?

廖亦武:我对此不抱希望。我在中国度过了半个多世纪,我从本质上了解这一政权。没有什么可以指望的。比起为此浪费时间,我更情愿写作、演奏,营造我自己的家乡。

来源:德新社  编译:乐然

责编:叶宣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