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廖亦武返回中国前接受德新社采访

2010年10月28日

本周日,应邀参加柏林国际文学节并在德国逗留6周的中国作家、诗人廖亦武将乘机返回中国。在接受德新社记者采访时,廖亦武谈到了他在德国的感受以及为何他在经历过4年牢狱之灾,作品一再被禁后仍然要返回自己的家乡。

廖亦武今年10月11日访问科隆图像来源: DW

记者:德国给您留下了哪些最重要的印象?

廖亦武: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几个星期。我认识了许多人,首先是赫塔·米勒和沃尔夫·比尔曼。我们来自相似的环境,几乎不需要语言就能互相理解。最棒的是我举办了十几场朗诵会。和读者直接交流,了解他们是如何理解、感受我的作品的,真是太好了,在大白天登台,这在我一生中还是头一次。

记者:您将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返回中国?

廖亦武:我的感觉很好。我和出版《中国底层访谈录》德文版的Fischer出版社签了新的合同。明年初我将出版也许是我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一本自传体小说,关于我在监狱里的日子以及对监狱中被判死刑的同伴的采访。2011年,我的一本关于被迫害的中国基督徒的书将在美国出版,而后在德国出版。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将在这里发表,这对一个作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记者:在中国人们能不能读到您的书?

廖亦武:在2000年以前还有三家大陆出版社敢于出版我的书。但它们每次都得到禁令,因此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后来,一份著名的中国报纸和我做了采访。这以后,我的书就再也不能出版了,一页、一行都不行。但是,我的书在境外得到印刷,在黑市上能找到盗版。据说在中国作家中我的书销量第三,不过我当然一分钱都得不到。

记者:您的同行贝岭在去美国后不能回中国了。您肯定您能回去吗?

廖亦武:肯定可以,我一点不担心。我不觉得政府有理由不同意。我自己也想回去。我把自己视为历史的见证人,历史有它的连续性,一环扣一环。如果我留在这儿,这条链子就会断掉。 我是一名中国作家。我不能在一个说外语的国家继续从事我的职业。

记者:您认为自己的处境在回国后会有好转吗?

廖亦武: 我什么都经历过,包括4年监狱。对我来说,不会还有什么更糟糕的。我非常希望,给我出境许可只是一个开始,其他人也慢慢会有这样的机会。

记者: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会对狱中的中国人权人士刘晓波获得更多自由有所帮助吗?

廖亦武:这起码能让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不会被人遗忘。 从1989年以来,中国一门心思要经济增长,想打造一个光彩的形象。想让人们忘记过去。但是,刘晓波是一个让人们保持记忆的象征。

记者:德国是否应该更为积极地推动人权?

廖亦武:是的。 我非常希望德国能这样做。德国不需要担心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德中经济关系非常好。中国人相信德国产品的质量,相信德国品牌。因此,德国属于那些有条件和中国谈人权状况及异议人士问题的国家。

记者:只需要政界吗?

廖亦武:不。我对德国知识界和媒体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他们对政界的影响力非常大。我在柏林参观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德国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批判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中国所需要的,中国的灵魂所需要的。媒体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您在这里也碰到了一些不喜欢的事吗?

廖亦武:我觉得德国人和中国人之间还缺少交流。就连我和君特·格拉斯这样的著名作家会面时,我也感到,他对中国了解得很少,很片面。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对促进理解作出一些贡献。我笔下的人是在中国不能发出自己声音的"小人物"。我希望我能起到桥梁的作用,能够让读者看到表象后面真实的中国。

翻译:乐然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