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延续“四通桥”精神 海外中国人发起反习行动

William Yang | 叶家均
2022年10月28日

习近平在二十大后独揽大权,但二十大前那场罕见的“四通桥”示威,其精神仍持续发酵。参与海报运动的中国留学生告诉德国之声,“若‘四通桥勇士’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能在北京做这样的事,他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10月13日,彭载舟于四通桥的示威受到全球高度关注后,许多人以“四通桥勇士”(Bridgeman)来形容他。
10月13日,彭载舟于四通桥的示威受到全球高度关注后,许多人以“四通桥勇士”(Bridgeman)来形容他。图像来源: Dake Kang/AP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如愿取得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三任期,并透过“习家军”全面巩固权力,但在中国海内外,反习声音并未就此消失。二十大前夕的“四通桥”事件,其点燃的星星之火仍在蔓延。

10月13日,彭载舟于四通桥的示威受到全球高度关注后,许多人以“四通桥勇士”(Bridgeman)来形容他。过去几週,中国多地陆续出现民众仿效彭载舟,在公共场合展示抗议横幅或张贴示威海报,来批评习近平与中国当局。

一个广传于推特的影片显示,两名示威者在疑为上海的街头,拉著写著“不要 要 不要 要 不要 要”的横幅,在街头前行,并唱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颂歌《国际歌》。二十大期间,北京、西安等多处的公交车站与公共厕所,也都出现响应“四通桥”示威的字条或喷漆字样。

而在香港,一名27岁的中国男子也因为被指控在香港立法会大楼告示板张贴海报,“意图让读者仇恨或藐视中国中央政府与领导人”,遭港警以涉嫌“煽动意图”逮补。据港媒报道,该男子张贴的其中一张海报绘有习近平画像,并印有“独裁者下台”的字样。

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任教的中国法律学者滕彪告诉德国之声,这些行动直接反映中国民众对习近平的不满跟愤怒,已达到“非常普遍”的程度。他说:“有些女性上街做横幅,上面写‘不要’跟‘要’以及空白,还有人在公共厕所用手写标语表达他们的不满,这都说明中国国内被长期压制跟剥夺基本权利的情况,让越来越多人忍无可忍。再加上过去三年非理性的防疫政策,给中国民众带来极大痛苦,生命健康财产也遭受极大损失,这都让民众产生普遍抵触情绪。”

海外中国青年响应

除了中国国内,海外中国青年也纷纷透过社交媒体串连,在全球数百间大学校园张贴海报或发起响应“四通桥事件”的示威行动。目前在英国就读的Betty就是其中一位。

“我们学校才这么几个中国人,大家平常都只是关注相关事件。但近日,他们也开始在学校贴出相关的海报。”中国留学生Betty告诉德国之声,她所在的学校日前也发起海报张贴行动,且多数都是自发、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得到的回响比平时更多。

不少海外中国留学生张贴受“四通桥”事件启发的海报。图像来源: Wen Liu/DW

Betty说,“四通桥勇士”透过横幅传递的信息是很有力量的,因为他提出的基本诉求,是很多中国人过去几年,在政府严格执行清零政策的情况下所面臨的困境。她告诉德国之声:“这几年疫情间,大家要不然是无法回国,要不然是住在国内的亲人,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了很严重的问题。彭先生说的很有共鸣,看到他一个人在北京那种地方也敢站出来,我们还有什么不敢呢?”

目前在加拿大就读的Ava,也是受“四通桥”启发的中国留学生。10月17日,她与近10位朋友在校园发放自行印制的传单。据她所述,不少学生领取了传单,部分不敢参与的学生也为她们加油打气,虽然仍有理念不同的学生质疑Ava的立场,但双方仍能坦率交换意见。

Ava告诉德国之声:“我认为很多中国年轻人对劳工议题、妇女受虐与少数民族等社会议题不满,但由于他们往往不知道有多少人抱有一样的想法,所以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孤单的,并害怕采取任何行动带来的后果。当他们看到‘四通桥勇士’这样的人时,他为这些年轻人带来的灵感帮他们克服心中的恐惧,并反思若‘四通桥勇士’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能在北京做这样的事,他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Ava说,对关心中国社会现状的年轻人来说,“四通桥勇士”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象征,“他在横幅中不仅抽像地呼吁自由与民主,也争取要吃饭跟生活质量。他的标语触及了中国当地的实际问题,这是从‘四通桥勇士’延伸出来的灵感中,很重要的部分。”

长期关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耶鲁大学法学院研究员Yangyang Cheng向德国之声表示,“四通桥勇士”透过行动向许多中国人证明,抗议仍是可能的。她说:“他的牺牲让更多中国人认知到自己的力量,并了解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利。”

社交媒体串连群众

在这场全球海报张贴的行动中,“公民日报”与“北方广场”这两个Instagram账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串连角色。“公民日报”的团队向德国之声表示,过去几週他们收到了来自世界300多所院校,将近2000份照片投稿,内容都是呼应彭载舟在四通桥上展示的横幅内容。他们说:“一开始很惊讶有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时间点做这样的事,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要冒多大的风险。看到有人在国内还可以这么勇敢,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多做些什么。”

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任教的中国法律学者滕彪告诉德国之声,这些行动直接反映中国民众对习近平的不满跟愤怒,已达到“非常普遍”的程度。图像来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公民日报”团队表示,他们看到社交媒体上有朋友做了海报后,“做了一张白底黑字的海报,简单用英文说明我们为何黏贴海报,并翻译了彭载舟横幅上的六个‘要’和‘不要’。海报底下有一行字‘Print and Share’,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呼吁,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件事,并通过行动锻炼我们的勇气。我们尽量发布每一份投稿,让每个行动的人都有参与感。”

为了能让“四通桥勇士”所启发的这一波动能延续下去,“公民日报”的团队也发起了名为“海报运动”(#thepostermovement)的社交媒体行动,希望透过转载海外中国人在各地张贴的海报内容,让国际社会更了解这群中国人的斗争与诉求。

该团队成员告诉德国之声:“我们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帮大家重新连接起来,用讨论和行动去驱散恐惧、孤独跟怀疑。我们收到很多投稿都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贴海报这样的线下活动,但做过一次后,他们就感觉获得新的感受和见解。我们在伦敦、纽约、南加州、多伦多和澳大利亚建立在线民主墙,给更多人提供一个可以安全交换资源、组织活动的空间。”

大量转载海报贴文的“北方广场”,其管理者也告诉德国之声,他认为这个行动最大的意义是给让参与者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他说:“你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人跟你有同样的意识形态,但你看到你所在的公共空间,有别人跟你发出了一样的声音,跟你关注一样的事情,这个东西是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的。我会认为当下最大的意义就是在这里。”

海报运动能持续多久?

据“北方广场”所述,张贴海报遭人撕除、遭到不明监视、被警告举发......,是不少张贴海报的海外留学生都有的类似经历。

在加拿大留学的Ava向德国之声透露,虽然她参与活动的当天,学生反应大致都是正面的,但“我们仍搜集到的情报也显示,有人想举办反对我们的抗议行动,甚至扬言把他们的视频送至中国领事馆。我们当时害怕会遭受骚扰或人身暴力,所以当有两三个人尝试从远处对我们拍照时,我们试图与他们接触,但他们不回应我们。”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场海报运动还能持续多久?Ava认为,由于海外中国人与中国内部的现实相距遥远,透过海外运动延续反抗是不容易的。但她表示:“若我们可以尽可能与中国在地网络连结,我相信仍有希望延续这个运动。因为我们有资源,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也较高。如果我们尝试给予中国当地的行动资源与支持,无论行动规模大小,我觉得仍有办法向前推进。”

人在英国的Betty则表示,她认为在中国境内延续示威行动或许不太现实,但在海外延续相关行动却是有可能的。她告诉德国之声:“我们只是做一些自己能力范圍内可做到的事,但实际上有多少作用,我没办法预估。不过,我希望越来越多人站出来。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但这种事是要做了才能看到最终的结果,而不是说看到结果或希望才去做。”

Betty还表示,她希望其他海外中国人能明白,“不要觉得自己在海外便能一走了之,撇下国内的事情都不用管。”她说道:“看一下曼城之前发生的事,以及中国驻法大使这么嚣张的言论。我们生活在海外若不去阻止这样的势力扩张,让它变本加厉,总有一天它是会影响到我们在海外的自由的。”

中国法律学者滕彪告诉德国之声,虽然在中国国内因中共当局的镇压与监控体系,发起行动的成本跟风险都很高,但若海外的中国人可以努力,他们可以把相关行动的声势跟影响做的更大。他说:“若仅靠国内人的勇气,是很难延续这些行动的,因为极少有人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做事。若没有国际社会的声援与支持,中国抗争的前景也是相当黯淡的。”

北京惊现反习标语?

01:00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