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在上海有了自己的神父
2004年12月25日位于上海市中心重庆路的圣比德教堂(St.Peter´s Church)里并没有出现熙熙攘攘的场面,大约50名前来做圣诞礼拜的大都说德语。他们只是圣诞节期间德国留驻上海的一小部分人员,而大部分德国人都在这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回乡探亲去了。圣比德教堂平时迎来的教徒要比现在多得多。
在上海生活的德国人大约有4000名,其中1500人左右信仰天主教。从上海天主教区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个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它成了德国投资海外的重镇。直到不久前,上海都还没有自己说德语的神父,每月从韩国“借来”一名神职人员,礼拜之后,再回到韩国去。这种境况不论对德国天主教大会,还是居住在上海的德国天主教徒来说,都很难继续让人接受。
今年8月起,天主教大会终于向上海派出了一名神父,他就是米歇尔.鲍尔(Michael Bauer)。鲍尔来自德国科隆大主教区,在中国期间负责上海和无锡的天主教区。鲍尔主要生活了上海,每过几周,就前往无锡一趟。
鲍尔神父今年35岁,到中国的教区去工作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不知在同上帝对话时许了多少回愿,为此,他付出很大努力,学习中文,以私人身份到中国旅行。然而,目前的德国正处于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失业率奇高,神职人员奇缺。这种情况下,从德国抽调神职人员前往国外是一种很大的奢侈。感谢上帝,鲍尔终于如愿以偿。
如果问问鲍尔神父德国同中国有什么不同时,他首先告诉你的是教徒的年龄。在德国,进教堂做礼拜80%以上是老年人,而在上海,同是德国人,来做礼拜的都是年轻人。
对象不同,神父的任务也不同。在上海,神父经手的殡葬丧事和联姻喜事很有限。到教堂来做礼拜的德国人,多半是想寻求一下心灵上的安宁,毕竟这里比不得家乡,并不是一切都那样熟悉。这时,一名来自故乡的神父不仅能够指点宗教道德的迷津,更重要的,他在遥远的上海代表了故乡的那片土地,那片文化,那片感情。
中国有关部门允许外国宗教人员的存在,但外国神职人员官方得不到工作之故的居留许可。于是,每个神父牧师都需变得象外交家一样圆滑应变,而且还要拥有第二身份。鲍尔神父也不例外,他在一所大学注册,上午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中文,下午和晚上时间可以用来做教区的工作。
鲍尔神父为他的工作投入极大热情,从祈祷到宗教歌曲的演出,从圣经故事到走访企业,他的宗教活动进行得内容丰富,有声有色。身为天主教的神父,但鲍尔对新教决不歧视,他的宗教活动受到联合教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明年1月6日,鲍尔将首次在上海举办儿童星星合唱活动。这是一个拥有古老传统的儿童募捐活动,在西方家喻户晓。这个活动能否在上海成功,就连鲍尔神父自己也拿不准。因为上海是一个具有2000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不同在欧洲城市走街串巷,在上海从一个天主教徒家走到另一个天主教徒家,星星合唱的儿童首先面临的是交通问题,是会不会走丢的问题。在上海,鲍尔神父目前面临的正是这一挑战。
(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