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企业科研成果太多“水土流失”

Klaus Deuse2007年1月19日

波鸿革新应用研究所在对1200个德国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德国企业能够更加执着地进行革新,并将革新转化为供应市场的产品的话,德国的经济状况将要比现在好得多。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德国有很多科研人员图像来源: AP/Merck

尽管几乎所有企业都声称他们在不断进行革新,但实际上只有13%的产品革新建议会有结果。波鸿的革新应用研究所教授克尔卡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在革新方面的投资在最近几年中有明显增加。但实际革新率,就是说最终投放市场的革新产品及革新带来的实际利益与投资的比率反而下降了。”

在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象德国这样自然资源不丰富的国家能否尽量利用智力资源,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在这方面,德国似乎还做得还不错。德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占世界前几名。但在将革新想法转化为成功产品方面,德国仍有很大欠缺。克尔卡说:“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德国的发明和专利最后却让日本或者美国首先应用了。”

特别是一些将来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想法很可能在萌芽状态时就被企业扼杀了。据波鸿这家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这种情况发生在所有行业当中:从化工,药品,机械制造直到电子产品,精加工及光学产品等领域。

只有三分之一的革新建议能够被企业同意制成样品。而这些样品中也仅有13%能够成为被推向市场的产品。而这些被推向市场的产品中只有一半左右能够为企业赚取利润。就是说,十分之九的产品革新实验都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克尔卡说:“德国企业每年用于科研及产品研发的资金高达350亿欧元。如果加上国家及各研究所的研究经费,这个数字就接近600亿。”

而这笔科研经费只有6%的回报率。这么低回报率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对1200个企业的调查中,有53%的科研人员抱怨说,企业决策人没有时间来判定革新建议的可行性。60%科研人员认为这是没有做认真的市场调查的原因。但克尔卡认为,市场调查并不一定能够为产品打开市场的大门:“最近几年的市场调查使许多企业误入饱和市场。企业只注重市场的态势,追逐时髦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另外还出现了超功能现象,即产品有许多顾客根本不需要的功能。仅仅靠增加产品的功能并不能保证产品的销路。这在计算机和手机行业都有反映。顾客常常只使用产品所有功能的三分之一。克尔卡还指出,革新往往难以进行的原因常常是因为它的危险性被夸大了:“许多问题实际上就出在企业内部。做一点儿小小的变动尚且阻力重重,大的革新就更加难以进行。官僚体制扼杀了革新思想。许多革新也由于资金原因而胎死腹中。”

因此,在那些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将这些本来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革新想法抹杀了。创新在这些企业中受到限制。克尔卡说:“没有资金就谈不到革新。根据我们的估算,革新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可以10倍于它为革新所付出的科研经费。”

所有行业基本都是这个状况。而对大型企业来说,这常常不是一笔小钱。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