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制造的音乐

Silke Wünsch 2015年1月11日

德国乐队和乐手启发了世界各地音乐人的灵感,为某些音乐风格落下深深的手笔,譬如电子音乐先驱发电站乐队。该乐队刚在柏林启动其下一轮音乐会。不过除他们以外,德国还有其他乐手和乐队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

Einflussreiche deutsche Musiker: Rammstein
德国战车乐队(Rammstein)的演出必有烟火爆裂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xel Heimken

(德国之声中文网)1970年代,流行乐坛可谓一团混乱。在那些年头的排行榜上,迪斯科王、华丽摇滚(Glamrock)明星与"创世纪(Genesis)"、"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这样的史诗般摇滚乐队并列在一起;朋克音乐刚刚开始兴起;阿巴(Abba)、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弗利特伍德·麦克(Fleetwood Mac)等音乐人推出的流行歌曲大为走红。

电子音乐与主流音乐相对

来自德国的几位音乐人则背道而驰。他们汇聚西柏林,组成不同乐队,另辟蹊径,主要是钻研电子音色,摸索使用合成器的种种效果。其中一个乐队为自己起名"橘梦(Tangerine Dream)",其鼓手名为克劳斯·舒尔策(Klaus Schulze)。舒尔策后来发现自己对制造合成声响情有独钟,进而很快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项目。1972年,他推出首张个人专辑《Irrlicht(鬼火)》,彻底颠覆了人们至此听惯的音乐风格。舒尔策本人将其称作"为乐团和电子设备谱写的四声道交响曲"。在该交响曲中,旋律退居次要,声响的组合交叠、迷幻性的音色铺垫,陡然成为乐曲的核心。此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对德国这位埋头琢磨者深感兴趣,从而促生了一些颇有名的联手项目,譬如日本电子音乐家山下勉(Stomu Yamashta)与他的合作。山下勉集结诸多明星推出的如今已具崇拜级地位的专辑《GO》就带有舒尔策极其浓重的手笔。

(图片)克劳斯·舒尔策(Klaus Schulze)在1970年的一次音乐会上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Jazzarchiv

舒尔策的独特音色开启了乐坛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后来还延续发展了很多年,最终奠定了当今许多电子音乐风格--从氛围(Ambient)到出神(Trance)及至高科技舞曲(Techno)--的基础。对今日的诸多电子乐人而言,舒尔策甚至享有"高科技舞曲之教父"的美誉。

电子流行音乐的先驱

那时德国的杜塞尔多夫也有两位音乐人--拉尔夫·许特(Ralf Hütter)和弗洛里安·施耐德(Florian Schneider)--开始借助合成器,寻找音乐领域的新天地。他们先是创建了双人乐队"发电站(Kraftwerk)",随后又吸纳了几位同行,推出两张专辑。这两张专辑当时就已倍受关注,但真正引发巨震的是他们的第三张专辑--《Autobahn(高速公路)》。该专辑的音乐完全是用电子方式生成的,被公认为是世界上首张电子流行音乐专辑。该专辑在美国也大获成功,其主题曲荣登公告牌排行榜(Billboard-Charts)。

乐坛人士--乐手也好专家也好--现今一致认为,没有发电站乐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听到的电子音乐。自称深受发电站乐队启发的音乐人,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大卫·鲍伊(David Bowie)、赶时髦(Depeche Mode)、杜兰·杜兰(Duran Duran)、莫比(Moby)和新秩序(New Order)。就是电放克(Elektro-Funk)乐风也受到发电站乐队的影响,而高科技舞曲的圈子自然也一再视许特和施耐德为其先辈。法国的双人电子乐队蠢朋克(Daft Punk)更将发电站乐队在台上情愿以"人型机器"而非活灵活现真人形象出现的演出方式,发展到完美至极的地步。根植于科隆的独立爵士摇滚乐

CAN乐队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Jacques Breuer

《Spoon(勺子)》是CAN乐队唯一一首走红歌曲。尽管如此,该乐队还是谱写了乐史新篇章。

CAN乐队1968年在科隆创建。创建人当中包括德国近代大作曲家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的学生、贝斯手霍尔格·楚凯(Holger Czuckay)和自由爵士乐人、鼓手雅基·利贝蔡特(Jaki Liebezeit)。乐队组建时就很明确,他们想创作的将不是一般的摇滚乐,而是全新的、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的摇滚乐。他们即兴演奏,吸纳世界音乐的元素,后来还加进各种响声和电乐。在德国,他们的音乐只受到前卫音乐圈的青睐。的确,CAN乐队的音乐确实不太好推销。

1975年该乐队才得到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签约。其后过了很多年,世界各地的音乐人才发现CAN乐队这个灵感源泉。像Portishead、音速青年(Sonic Youth)、电台司令(Radiohead,又译收音机头)这样的独立乐队和另类乐队都称CAN乐队的音乐给他们带来重要启发。

强力歌谣(Power-Ballade)的发明人

音色即纲领:金属般的,即便是主唱克劳斯·梅纳(Klaus Meine)的嗓音听上去也像是锃亮的不锈钢。蝎子乐队(Scorpions)是1970年代中叶开始名声大震的。该乐队先是在英国长足发展,一再受邀担当类似Kiss、Uriah Heep这样的大牌摇滚乐队出场前的热身乐队。其专辑《Virgin Killer(处女杀手)》1976年在日本的畅销业绩高达镀金级,因此该乐队前往日本巡演,场场售空。三年后,蝎子乐队进军美国,在一次音乐节上为6万名观众献唱,同台演出的还有AC/DC乐队和空中铁匠乐队(Aerosmith,又译史密斯飞船)。1982年蝎子乐队首次进行全球巡演时,铁娘子乐队(Iron Maiden)曾担任其热身乐队。

1984年,蝎子乐队凭借专辑《Love at first Sting》一举攀升金属乐圣坛。该专辑单在美国就获得三张白金唱片的销售业绩;在所有排行榜上,蝎子乐队都名列头10名;他们的音乐会场场爆满,观众人数可多达40万人之多。金属乐队(Metallica)和摩托党乐队(Motörhead)都曾在音乐会正式开始前的热身环节登台献艺,伴以经纪人的说明,希望他们仔细瞧瞧这支德国乐队的表现,这样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在台上表演了。蝎子乐队最著名的强力歌谣《Wind of Change(变迁之风)》成为柏林墙倒塌的配曲,在全球象徵着冷战的结束。

上个世纪70年代蝎子乐队开始走红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Hanne Jordan

日耳曼式、威武凛然、震耳欲聋

"德国新硬摇滚(neue deutsche Härte,NDH)"风格风靡全球。单在美国,德国战车乐队(Rammstein)的专辑《Sehnsucht(渴望)》就售出200多万张。该乐队被两次提名角逐格莱美奖。电影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h)在其影片《Lost Highway(妖夜荒踪)》中也曾选用两首德国战车乐队的歌。

对美国摇滚乐迷来说,1990年代德国战车乐队的出现,让他们总算领略到真正德国味儿的东西了,听不懂德语歌词没关系。键盘手弗拉克(Flake)2001年在其巡演日记中写道:"他们很欣赏德国乐队听上去也是德国味儿,而不是美国味儿!我们碰到的美国人,基本上每个都学说一句德语'Achtung! Verboten!(注意!禁止!)',他们觉得这特滑稽。"美国观众,还有美国媒体都对德国战车乐队那日耳曼式的、威武凛然的登场表现着迷。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乐迷也学会了德语歌词,在2010年12月售罄的麦迪逊广场花园音乐会上,台上台下一起吼唱。

前卫、电子:倒塌的新建筑乐队(Einstürzende Neubauten)

德国许多其他音乐人也被视为特别有影响力,特别给人以灵感启发,譬如赶时髦乐队就认真研究过倒塌的新建筑乐队(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音色。后者来自柏林,更多地是一个实验性音乐项目。以歌手布里克萨·巴格尔德(Blixa Bargeld)为首的这支乐队用来发声的物品是废铜烂铁多于正规乐器,成为所谓的工业摇滚音色的典型代表之一。

米立-万尼立组合(Milli Vanilli)的"歌手"至少会假唱

弗兰克·法里安(Frank Farian)于1970年代带给世界迪斯科音乐。一开始是他所制作的波尼M组合(Boney M.)风靡国际排行榜。之后他与美国女歌手唐娜·莎曼(Donna Summer)签约,为其制作了多张迪斯科经典唱片。1980年代末,他的流行乐双人组合米立-万尼立(Milli Vanilli)在全球大获成功,甚至得到一个格莱美奖。后来曝光出,这一切原来都是假的:米立-万尼立组合自己没有唱过一个音,其格莱美奖后来也被收回。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