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土地上首现中国古典家具展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1月13日

科隆的东方艺术博物馆近期举办古典家具展,共展出近七十件由国际著名建筑师沃克收藏的中国明清时代家具。此类展览在德国尚属首次,在欧洲大陆也仅仅是第二次。

“纯净的形式”展览会上展出的两把清代高背椅图像来源: Vok

建筑师沃克从1989年开始收藏中国明末清初时代家具,主要有床、桌椅、书架、衣柜、衣架、柜子和笔筒等。这些珍藏家具从11月6日起在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取名“纯净的形式“。该馆馆长施罗巴斯女士,这样谈到取这个名字的原因:

“收藏者是一个建筑师,他对简单,纯朴中国古典家具,情有独锺。这些家具线条干净利落,其单纯不显眼、强调原料本身特色的特色,令他倾倒。所以我们就使用了这个名字。”

沃克曾写过下面的句子来赞美他所收藏的中国家具:“甚至是一个家具,一个中国家具,都可以是一项高超的艺术品。名副其实的艺术品。

那么,这些家具到底有哪些特色呢?施罗巴斯女士认为,从16世纪的许多文献看出;简单,高贵,不显眼,不肤浅,不做表面功夫等等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和美学也推崇这样的信念。而这些作为日常用具的中国古典家具也刚好体现了这些原则。这些家具同时也展现其主人的气质,性格和教育程度。对西方而言,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另一个启示。

施罗巴斯女士特别赞扬这批主要由花梨木等硬木制成的家具,美观而实用。虽然外表朴实但是蕴含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尊敬。因为很多的家具是顺着原始的面貌制造而成。并没有太多人工的雕琢,浑然天成。她称赞这是高度文明而且经济充分发展地区的产物。

据施罗巴斯女士的说法,这些中国美学原则对欧洲艺术的发展,包括了家具的制造,有重大的影响。她指出,对欧洲人而言,比如对20年代所谓的包浩司(Bauhaus)运动都有重大的影响。它打开了欧洲人的视野,让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美学的原则:简单,矜持,不肤浅,而且看到制作工艺上的其他手法。展厅里同时陈列了几个受到中国影响的当代欧洲家具代表作,包括一件亚曼尼的作品。施罗巴尼认为,这些欧洲作品尚未有真正领会这一美学的精髓。

施罗巴斯女士认为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一个较大的差异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不同,这种差异性也表现在制作家具的美学观上。她告诉说,她一再强烈感受到,而对欧洲人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启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和关系。中国人时常拿一段树根,不大修饰的直接做成一个笔筒。他们让大自然的形态直接、甚至是很突出地表现出来。中国人视大自然为万物之主,是万物的创造者。他们特别重视木纹的表现和原料也就是木头本身的呈现。他们不将人的主观看法加注于这些木头上,而失去对其本质和特色的理解和强调。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