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Jürgen Habermas 80 Jahre

2009年6月18日

阿多诺、霍尔克哈默同哈贝马斯代表的所谓"法兰克福学派"对战后德国的哲学界以及政治气候起了决定性的影响。鉴于20世纪上半叶集权意识,尤其是纳粹主义的反面经验,法兰克福学派应运而生。现代社会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哈贝马斯在他的著作中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于是,他将哲学推到社会学的近旁。同时,他还摘下了哲学过于激情的光环,这一点,对哲学本身特别有利,但不仅限于哲学。它对现代德国也颇有裨益。

2005年时的哈贝马斯图像来源: dpa

如果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亲眼目睹了灾难的结束,那么,他也一定会对灾难的起源进行思索。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让灾难泛滥到如此规模?德国人究竟怎么了,什么原因让他们在1933年将一名咆哮不已、品位低俗的反犹主义者推选成了帝国总理?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阻止类似的民众结构和情绪再次出现?同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哲学家哈贝马斯也是将纳粹统治作为思考、教学以及对时事加以评论的出发点。

1970年时的哈贝马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akg

哈贝马斯在80年代曾这样说过,反思纳粹主义,更准确地说反思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创建联邦德国的基础, "非常遗憾的是,德意志这个我们自认的文化民族,恰恰是在奥斯维辛之后,或者说正是通过奥斯维辛,才建立起普世宪法原则。"

哈贝马斯长久以来思考的课题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起源。他在1968年出版的著名著作"认知与利益"中指出,认知是受到某种利益制约的。无论人们思考什么,都是在一定竞争社会的环境中进行。这就是说,每个进行思考的人,都是朝具体的目标进行思考,而这些目标常常是为个人服务的。由此可见,追求知识本身并非纯洁无瑕,寻找的过程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寻找好处。

波恩大学哲学家霍格雷柏在2006年的一份哈贝马斯赞词中这样总结道: "我们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我们想知道特殊的东西。每一个'想要'都是在追逐某种利益,一般而言,这是个人的行为,但如果将之运用到我们人类,哈贝马斯认为,追逐利益也可以超出个人行为。"

1983年哈贝马斯在法兰克福大学图像来源: ullstein bild - Meller Marcovicz

哈贝马斯在1981年的专著"交际行为理论"中,勾画了人们的行动应当遵守的原则。遵守这些原则,既可以抵达目标,又不伤害别人。哈贝马斯写道,在现代社会,只有公民尽量将自己的利益同别人的相互关照,才可能达成和平性理解。出于这个原因,在抗议之年的1968年,他指责大学生太过于强调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动用暴力争取实现目标。因为这项指责,哈贝马斯同大学生运动拉开了距离,而这一距离保持了多年。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参与论战的能力。35年后,2003年,他发表激烈言论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此后,他又公开批评对经济界的监控不够严密,因此而导致社会的分化。除此之外,他众多的时政讨论文章使他成为德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哲学家。

不论是基因科技,再度复兴的宗教以及移民问题,哈贝马斯都不断重复强调,发展的活力和变化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原则, "不论关系到外籍工人家庭还是前殖民地人民的融入,教训总是同一个:没有融入,就不会有自己视野的开拓,就不会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丰富多彩的传闻和思想,更不会感受到令人痛楚的不和谐现象。"

2006年,哈贝马斯在波恩图像来源: AP

在德国,哈贝马斯的哲学地位,好比政治上德国归属西方的意义,相当于文化上的流行乐及摇滚乐的地位。撤下过去岁月的权威架子,开始冷静的、政治上却是异常健康的辩论文化,哈贝马斯的哲学没有情绪激昂的亢奋。正是如此,他的哲学为传统上并非和平的欧洲,为它的和平做出了一点贡献。在他80寿辰之际,人们有理由为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献上祝福。

作者:Knipp, Kersten / 李鱼

责编:叶宣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