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学生在上海:喝啤酒、吃鸭舌、上电视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4月23日

马克.布赫缪勒今年29岁,在海德堡大学主修汉学及政治。他这样描述他的上海生活:

上海熙熙攘攘的街头图像来源: AP

从海德堡迈入上海的最初,最难适应的是空间问题。到处都是人,没有安静的场所理清思绪。在路上,自行车与汽车抢道;在宿舍,15平米的房间非我独享--还有一个德国室友。就这样,已经够算奢侈的--中国学生的房间要住6到8人。

学生宿舍里有舍监,是保护还是监视?比方说,我用私人笔记本上网,便被认定是可疑行为。晚间时分邀约中国朋友,舍监也不请自到,无视我的个人权利。

六年前,作为欧洲人,我在上海算异类。大街上的人们指指戳戳:“老外!”如果离开都市去旅行,更会引起轰动效应。好奇的人们既看又摸,还与我合影留念。

在进口商品超市里,我的行动成为购物指南,我的购物篮是中国人的参照版。有一次,我用一种牌子的美国香波更换另一种,为周围至少十名妇女起了表率。后来我又改变主意,她们又忙乱不迭地奔向售货台。

当然,这些已是陈年旧事。如今的中国人见老外已是见怪不惊了,进口商品也没什么稀奇。比方说,德国啤酒随处可见,无需经营许可证。不过,菜肴还是中国的地道,美味、可口、千奇百怪--我已经吃过蛇肉、鸭舌、凤爪,还有猪头肉。

就因为这张西方的脸,我曾经“触电”。在一次大学晚会上,我弹奏吉它,被人一眼相中:“不想在民族音乐节上露一手吗?”我当真去了,故作深沉地用中文高歌一曲。音乐节被电视台转播,面向东海岸地区的3亿观众。

随后不久,我还在一出肥皂剧里混一脸熟。这出电视剧讲的是清朝年间的故事,我扮演英国戈登将军,同义和团的中国教民作战。开播之后,我外出逛街时有了尾巴,几个尖声叫喊的中国女孩奋勇直追,索要我的亲笔签名。

同德国人不同,中国人办事缺乏计划性。几天不朝窗外看,又起了一座高楼。中国人交朋友的速度也同样让人窒息,殷勤来得毫无理由。大部分中国人热情好客,非常好奇,乐意同外国人交朋友。

后来我回到德国,朋友们必问的问题是:“喂,中国怎么样?”我除了“很棒”、“妙极”实在找不出其它的词汇。

(马克.布赫缪勒/芙茗译)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