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学生:并非只会编写“振荡波”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3月9日

德国大学生每天在忙什么:在堆积如山的脏盘子中找出比较干净的一个来吃一碗面?整天扛着五颜六色的标语到街头抗议收学费?还是整日窝在家里边研究诸如“振荡波”之类千奇百怪的网络病毒……德国学生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学,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德国学生要比你想象中要努力得多。

德国学生也不仅仅只会游行图像来源: AP

去年下半年,当众多媒体披露在网上横行一时的“振荡波病毒”竟然是由一名德国学生编写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片哗然,这么“时髦”的病毒竟然是德国学生做的?绝大多数人眼里的德国学生古板守旧,缺乏创新意识,与英美的教育体制相比,德国的教育体制又显得过于僵化,缺乏变通。那么在这个体制里成长起来的德国学生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事实上,大多数德国学生都是胸怀壮志的,每两个德国学生中就有一个认为自己会成为行业的领袖,不要认为他们志大才疏,因为超过一半的德国学生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博览群书上,德国学生的勤奋和好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相比之下,在中国一份非政府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可能存在的潜力缺乏信心,中国学生应该更多的做一些相应的自我测评来增加对自己能力的了解,或者在求学期间多一些实践的机会。

德国学生通常为自己了很高的职业目标。亚马孙德文网Amazon.de设计了20个问题,对187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采访的德国学生中,有二分之一的在求学期间就已经为自己定下了宏伟的就业目标,而更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研究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并不景气的中国就业形式的压力下,有职业规划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相当现实,多半是随行就市的,工资高,待遇好就趋之若鹜,找工作很少把自己的理想和兴趣与之相结合。

中国有句俗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过事实上,真正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一名真正的导师来“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德国学生最喜爱的教授是什么样的呢?71%的女生和65%的男生最看重的是教授的学术成绩和教学方式,2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教授应该是博学多才而能干的,另有25%的学生认为教授最重要是要善于讲演和机智的。德国学生非常看重教授的经验,5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喜爱的教授年龄应该在40-55岁之间,选择更年轻的只占24%。总之,一个能言善辩又学识渊源,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中年教授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那种老学究恐怕要让学生敬而远之。

中国学生是相当勤奋的,图书馆整日人满为患,而除了课程之外,很多人还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充电”,因此,德国学生似乎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很让中国学子们眼红。事实上,德国学生也是非常勤奋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德国学生花费了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学习,认为德国学生没事就扛着背包“走四方”的想法也多少可以被认为是偏见。

钱在学生眼中并不是最重要的,27%的德国学生从不工作,半数以上的学生最多只花费他们四分之一的时间去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太多的娱乐时间,84%的学生休闲时间少于三分之一。成年累月的在图书馆复印图书成为过去,大约有38%的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习惯在网上看自己喜欢且需要的书籍,只有5%的学生仍然花费时间在图书馆复制专业书籍。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德国学生的“经”并不比中国的好念。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