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工会几十年为保住地位而苦斗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7月12日

德国的工会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工会重新组合在德国工会联合会名下,并走过了一段卓有成效的历史过程。然而,十多年来,社会走向个体化,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转变。这种倾向使工会变得可有可无。为此,工会干部一直在与这种倾向做斗争。

德国最大的行业工会-服务行业工会领导的罢工声势浩大图像来源: AP

五十年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年代,是完全就业的时代。那时,工会为职工争取到相当多的好处,例如首次有了劳资协议规定的附加工资,社会服务行业给职工发放圣诞节补助费。金属工业工会为有子女的男职工争到了星期六多休息一天的待遇。为了职工病假期间能工资照发,德国北方的金属工会组织的罢工长达16个星期之久。

六十年代是告别经济奇迹的年代,建筑工业的劳资双方首次商定给职工逐月提供购房补贴。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同时开始出现大规模失业的现象。就在那时,第一次有了保护职工、防止职工被机器取代的协议,也就是保护职工不被生产合理化裁减的协议。八十年代流行的格言是缩短工作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劳资协议最终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下,资方认为,这样的协议太死板、成了全球性竞争的负担、是企业活动的绊脚石。

时代的发展完全无视过去取得的成绩。至少在十年前,这种时代精神就已向工会迎面扑来。自共产主义铁幕倒下以后,工会会员人数不断减少。发生政治转折时,聚集在德国工会联合会旗下的16个行业工会共有1100万会员。从那时起,有350万职工离开了自己的工会。工会对此唯一的回答时:合并,以合并来保持自己的规模和战斗力。今天,16个行业工会并成了八个。尽管如此,会员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今天,职工中的工会会员不足三成,在一些具有未来特征的工作领域中,工会几乎无立足之地。

普法尔教授是杜塞尔多夫经济社会学研究所负责学术的所长,这所研究所是一个接近工会的机构。普法尔女士注意到劳动市场上发生了巨大的结构变化。赢者是妇女、职员和非全职工作人员,男性全职工人在工厂中已失去了作用。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终身从事一种工作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将来的职工在一生中将平均变换六次职业,而且还不会总是全职位的工作。职工也将越来越少地在传统的工厂或办公室中工作,而是在家里工作,靠数据传送与总部连接在一起。但是,在家里工作,也就无法知道单位里的情况。

职工以这样的形式工作,建立一个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并非没有必要,而是变得很困难了。过去,同事们同时同地点工作,休息时一杯啤酒在手,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发发牢骚,今后这样的机会少了,工会就更难以开展活动。

个体化、弹性化、信息化、非标准化-专家们提出的这一系列新名词给工会敲响了警钟。这就意味着,每个劳动者作为个体将变得越来越无可奈何,工会将变成一个只为少数全职位职工提供服务的部门。所以,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工会面临的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