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巨富第51-60人的发家路(下)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22日

每一个亿万富豪都是一本传奇。我们这个第六系列下集里,有急流勇退“一心向善”的主,有两个啤酒大王,一个连锁超市大王。说他们是“大王”,确实不过分。人说“巧取豪夺”,“豪夺”未必,巧取则是必然的。

两个啤酒王国图像来源: Bilderbox

第五十七名:汉斯-维尔纳.海克托尔(退出商界立地成佛)

汉斯-维尔纳.海克托尔(Hans-Werner Hector)一生中最轰动的时候,是他退出德国软件业之最SAP公司的时候。这个SAP在德国新技术业内确实是无人可比,他的四名创始人全在德国最富者之列,包括他这个早已退出的人。2002年初,他的财产额为16亿欧元,2003年初还有14.5亿。

他在SAP奋斗了20多年,直到1995年。他的退出有些奇怪。他先是早早地从董事会退居监事会,18个月后,1996年12月,他把监事会的职务也给辞了,退了个干净。

海克托尔与他的三个共同创建公司的伙伴-霍普(第32名)、普拉特纳尔(第14名)和池拉(第40名)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处于粉碎状态了。90年代初,海克托尔在美国成功地发展了SAP美国子公司的业务,但他却无法说服他的创业兄弟们,把美国的成功经验铺开到世界其它角落里去。

愤怒的海克托尔不仅一步步交出公司领导权,而且还取出他在SAP的股份,抛售到股票市场上去。那么多的股票的抛售自然引起了市场的恐慌与混乱。SAP的股值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他的三个伙伴后来对他说:“你要是多去打打高尔夫球,那就是你对公司最大的贡献了。”

海克托尔则谴责当时担任董事长的霍普自以为了不起,完全不能容忍批评意见,对监事会实行独裁,以至无法按法律规定对公司事务进行控制。海克托尔还说,他完全是在遵守合同规定的前提下出售股票的。他不能理解,那些人为何这般激动。显然是霍普担心失去影响力。

1997年,海克托尔与SAP的关系彻底了结。海克托尔原拥有约15%SAP的原始股,在90年代中时总价值为16亿欧元。他一步一步地把这些股票全部抛售了出去。

1995年,海克托尔就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此后,这位1940年出生的中年人就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以他和他的妻子的名义设立的这个基金会。

这个名为H.W. & J. Hector Stiftung的基金会设在魏恩海姆,一开始时的奖金是1亿马克。现在已经成为德国最大的基金会之一。该基金会用这笔投入的利息,每年资助医学研究,尤其是对癌症和艾滋病的研究,以及艺术和文物保护。

此外,海克托尔成了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最大赞助人之一,他为该大学设立新专业和建新大楼出资。最近该大学就有一个大教堂以海克托尔命名。

今天,没有子女的海克托尔夫妇在德国与美国间轮换着居住。他的日常工作是管理他们俩的基金会和他那笔巨额资产。

第五十八名:西蒙家庭(爱情造就的一代生啤国王)

西蒙(Simon)家庭是德国第三大啤酒公司、第一大生啤酿造者、第一大矿泉水生产商比特堡啤酒公司(Bitburger Brauerei)的股东。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当初并不是这个啤酒名牌的主人。1842年,老祖宗路德维希.贝尔特兰德.西蒙娶了这个啤酒主人的女儿,并立即掌管了这个企业。从此,这个啤酒牌子归了西蒙。一个美好的婚姻故事-至少对姓西蒙的人来说是如此。

1842年时,埃弗尔山区小城比特堡出产的比特堡啤酒还是一个小牌子。而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如今的啤酒年产量是400万个百升,公司拥有约1000名员工,年销售额为3.6亿欧元。尤其是,它是德国啤酒公司里利润方面的矫矫者。这个家族企业今天拥有30多名股东,当然都是自己人,其中股份占得最多的是阿克瑟尔.西蒙。家庭的财产总额是14亿欧元,去年不详。

据啤酒行业专家的分析,比特堡啤酒的成功很大方面要归功于这个公司 大手笔的广告和赞助战略。这家公司很早就投入了对体育的赞助。比如,从1927年纽伦堡赛车道投入使用以来,比特堡啤酒就在那里免费供应,直至今天。

比特堡啤酒的一句广告语也是个奇迹,“Bitte ein Bit”这句话从1937年在广播广告里出现,至今一直延用,成了这个公司的标志。这句话直译是“请喝一口比特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在德国人听来,“Bit”在这短短的句子里两次出现,押上了句内韵,大概挺顺耳吧。

比特堡公司的广告费每年在2500万欧元以上,高居德国啤酒业首位。几乎在这个公司担任了30年总经理的米歇尔.迪迟有句名言:“要敢于做一些事,但不要拿脑袋和脖子当赌注。”比特堡的投资策略总体上是成功的。

这家公司一下了购买了两家波兰啤酒厂。根据是:啤酒在波兰的价格高于在德国。据公司领导层说,这个投资是成功的。但他们在意大利的投资却失败了:公司买下了当地一个矿泉水牌子,苦苦挣扎了两年后,却不得不放弃。因为意大利当地的一些名牌太强大了。

最大的成功还是发生在德国国内。1991年,公司买下东德图林根州科斯特利茨黑啤厂。黑黄的结合,使这个黑啤成了德国头号黑啤。当90年代强身健体在德国形成风气时,公司买下了矿泉水名牌格罗斯坦矿泉(Gerolsteiner Brunnen),今天这个矿泉水牌子在德国领袖群伦。

公司和家族也有倒霉的时候。1985年,当时的美国里根总统访问比特堡这座城市的士兵墓地。里根在当年党卫军官兵墓前的默哀引起了美国人对比特堡啤酒的强烈反感。好几个美国连锁超市把比特堡啤酒从货架上撤下。美国对比特堡啤酒至关重要,年销量达2万个百升。

这个家族不熟悉的人似乎也无法在公司当班。1999年,公司终于有了个新总裁,名叫罗瑟。但他只干了20个月,就不得不下台。结果再次把这个大家庭熟悉的迪迟换了上去。这个迪迟从70年代初开始就为西蒙家族当管家,看来也只有他能够摆平这个拥有37个家庭成员的大家庭中复杂的利害关系。

第五十九名:阿尔贝特.克拉默尔(众叛亲离的啤酒家长)

阿尔贝特.克拉默尔(Albert Kramer)-又一个啤酒大亨,一个历史悠久的啤酒大牌。事业上是成功的,然而家庭生活却是那样的不幸。

克拉默尔继承与拥有的瓦尔斯坦啤酒公司(Warsteiner Brauerei)座落在小城瓦尔斯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留下的记载是1753年。不光是历史悠久,而且还一度是最大。直到去年,这家公司的老大地位才被克罗姆巴赫啤酒取而代之。

阿尔贝特.克拉默尔认识到,会酿啤酒的人多得是。于是,近几十年来,他着力于把他的瓦尔斯坦培养成“女王级”的啤酒。光在质量上追求当然还是不够的。德国啤酒有几个质量差的呢?关键还是在广告和赞助。

瓦尔斯坦公司在广告方面的投资也是每年上千万。广告的标志图像多少年一贯:黑的底色,细瘦的玻璃杯,配上一把号角。

也许啤酒业就有这个玩弄文字游戏的“恶习”。跟比特堡一样,瓦尔斯坦啤酒的广告语同样家喻户晓,经久不衰。“das einzig Wahre”这句话同样难以翻译。它同样取的是牌名的第一个音节(Wahr约等于War),也许应该直译成“唯一真货”。跟比特堡一样,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任何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听明白,记得住。而记得住,大概就是德国啤酒广告的要害吧。今天,90%的德国人知道“唯一真货”这句广告语。

1994年是德国啤酒业,也是瓦尔斯坦辉煌的一年。这一年瓦氏啤酒售出620万个百升,使之走上全德国啤酒的最高宝座。然而,啤酒业经常是起伏的。1998年,销售量下跌了6.2%,跌至520万个百升,比全德国的平均水平多跌了3个百分点。2001年,企业的整顿见效,销售量达670万百升,营业额达5.86亿欧元。

今年59岁、酷爱乘坐热气球鸟瞰世界的阿尔贝特在事业上没有辜负先人。今年年初他的财产额为13亿欧元。比去年年初减少了1亿。不过,这1亿恐怕跟他的家庭生活有关,而他的家庭生活实在是很不顺畅。

3年前,他的女儿玛丽-克里斯蒂娜背叛了家庭,也离开了公司。她把她拥有的公司股份还给了父亲,放弃了襄理的职务,前往巴黎,跟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一名音乐家过她的平民生活去了。

阿尔贝特的妻子安娜玛丽(58岁)也走人了,搬出了他们共同的别墅。尽管他们俩还没有离婚,但分居的代价也是相当昂贵的:仅前年付给安娜玛丽的“克拉默尔投资公司”的金额就高达1000多万欧元。

同时,爸爸阿尔贝特花钱买下了另外三个女儿的继承权。玛丽-克利丝蒂娜、约瑟芬娜和爱娃-卡塔琳娜分别获得了1000多万欧元。

从此,他就当他孤独的国王吗?他曾经对图片报说过:“我的女儿中将会有一个接管这家企业。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不让公司落到外国人手里。”至于是哪个女儿,他不想透露。透露的只有一点:这个女儿还需要4年时间来为接受新任务做准备。

第六十名:施莱克家庭(抠门的“魔鬼”也发财)

发财靠什么?正确的答案照理说应该是:开拓。而这家人的答案却是:抠门。施莱克(Schlecker)也是他们的连锁杂货超市的名字,德国各地到处都有,而且越来越多。但却不象阿尔迪等超市那样门庭若市,经常是门可罗雀。这种店的店主也能发财吗?还就是这样:2003年初这家人拥有的财产达13亿欧元。去年不详。

以人民的名义,约5年前,斯图加特地方法院判处施莱克夫妇10个月徒刑,监外执行,罚款100万欧元。法官们认定,这夫妇俩至1995年一直欺骗他们的家庭超市的广大雇员,实付工资低于应付。

工会也一直把施莱克集团视为恶魔。直到前年verdi工会逼迫施莱克夫妇签署了一个全德国有效的工资率认可协议,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安东.施莱克尔今年58岁。他出生在德国南部巴符州斯图加特以南那一大片以“人人俭省”著称的施瓦本地区。1965年,年仅21岁,他便接管了他父亲的肉品店,成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屠宰师”。同年,他就艾宾根城的边上开出了他的第一家自选商场。

1975年,安东迈出了他生意途中的关键一步。那时正值杂货价格下跌,他开出了一个以销售洗涤剂、各种刷子、各种化学粉品、香水等的新式商场。两年后,他已经拥有100多家这样的商店。

施莱克们的扩张政策很简单,很特别,但也很有效。哪个城市不那么繁荣的街区如果有一家小店关门倒闭,施莱克的人就到了那里。他们经过谈判,以超低价租下店面,不要求高销售额,而只求以最低的成本来经营。

这种最低成本经营法有时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步。为了节省开支,有些分店很长时间里只用一名雇员。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分店里根本不安装电话。因为施莱克们认为,电话放在那里只能被雇员们用来打私人电话。但是后来小偷们也知道了,施莱克超市里没有电话,偷了抢了也没法打电话报警。结果,施莱克超市挨抢一时成了时兴的事。

施莱克们对雇员的控制也到了令人难以忍受有地步。为了减少雇员们偷窃店里的商品,公司命令地区负责人和商店经理不定期地对雇员搜身,搜包,还要检查店里的现金,检查私人用车的情况是否如实。店里安装的摄像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雇员的。

你说他们特别也好,吝啬也好,恶毒也好,但他们成功了。施莱克超市今天是德国杂货超市的老大,排在欧洲最大的25家商业集团之列,在德国拥有8000多个分店,3万5千名员工,2001年营业额达35亿欧元。

他们现在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成功了。去年六月,他们才以低价新汽车勾引顾客,打开电子商务的大门。现在已经宣称十分的成功,说是2003年就可以收支持平。

他们的另一个成功是生育了叫拉尔斯和麦克的两个孩子。这两位几年前就开始为家族企业的上网筹划与开拓了。爸爸安东的最大兴趣据说是开跑车。

(平心)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