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法学界力促中国法学研究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2月6日

早在1999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就启动了一个内容广泛的中文翻译项目,对法制对话给予支持。这个翻译项目包括30多部法律专著的中文翻译,其目的促进德国法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以影响中国在立法、法律条文以及政法问题方面的讨论。德国的经济基金会联合会对此项目也慷慨解囊,大力促进。

德国法律是大陆法体系中最严密且最有代表性的图像来源: AP

在这个项目中,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给这些翻译者提供长达几个月的奖学金,邀请他们来德国与法学专著的原作者见面,探讨翻译及理解上的问题。迄今为止已出版了专著中的九部,仍有十部译著有待校对和出版。

这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米健教授,德国方面则是由来自波恩、科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负责督导出版工作。参与这个项目的科隆大学霍伊泽教授两个月前曾到北京与中国同仁共同切磋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他告诉德国之声的记者说,翻译委员会的成员每年在北京会面,商讨翻译问题,确定下一步待翻译的书籍。

霍伊泽教授说:“这次商讨的主要翻译问题并非法学术语的翻译。一般人们会认为,由于迥异的西方法学传统会造成术语翻译上的困难。但事实上,把西方的法学概念用中国的文字表现出来并非难事。真正的问题是因不了解文化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某些概念上的误解。”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德中双方需经常沟通以便互相了解彼此文化历史背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所提供的种种交流机会,为翻译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至于翻译的成果,霍伊泽教授对中国的译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很惊异地看到,这些著作的中文译文十分流畅,显然中方译者的翻译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当然,谁也不能完全避免译著发表后,读者在阅读时发现一些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而这些翻译上的问题只有在读者阅读时才会发现。”

霍伊泽教授还了解到,中国学生经常参考已出版的各部译著,这些译著函盖了各个法学领域详细的法律条文,因此被学生们尤其是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频繁引用。霍伊泽教授说:“中国法学通过这些译著已经开始借鉴和吸收德国的法学条文,从而受到了德国法学的影响,在这种意义上,译著已经得到了某种反馈。”

所有这些译著都附有一个词汇表,列入书中所有的专业术语,每一部著作都可以作为法学词典使用。如果最后将这些著作重新编辑,也可成为一部内容广泛的法学大辞典。

霍伊泽教授认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这个庞大的翻译项目显然已经取得巨大成功,达到这个项目的初步目标,并对中国法学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更多译著的出版,中国法学定能更多地借鉴汲取德国法学的成果而从中受益。

除了译书项目外,1998年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还向南京大学法学院派送了长期客座教师,该教师不仅负责授课,同时还担任学院的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2002年该职位重新委任了新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还出资并选派短期教师协助德方副院长的工作。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