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科学家设法为秦俑保鲜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5年8月18日

秦始皇兵马俑本来是五颜六色的。秦俑上的色彩在空气中丧失水分而逐渐褪掉,变成灰色。德国的科学家正在想办法帮助秦俑留住色彩。

褪色的秦俑。图像来源: AP

2200多年来,这些陶土做的兵俑在湿润的土壤下日夜守卫着当年称霸六国的秦始皇。但是“勇敢”的兵俑面对新鲜空气却变得束手无策,当考古学家轻轻将兵俑身上的粘土刷去的时候,彩绘的颜料也就随之立刻脱落。如果不经常在兵俑表面涂上些保湿剂,兵俑表面上的颜料就会迅速变干、断裂、最终脱落。

为了不使整个兵俑部队都变得黯然无光、色彩褪尽,德国巴伐利亚州负责纪念碑保养修复工作的专职人员和慕尼黑大学的化学家定期前往位于西安城东40公里处的秦俑墓坑。他们和当地的考古学者共同尝试通过现代科学方法保护秦始皇这支庞大的地下军队的绚丽色彩。

如今的西安只是个地区省会,直到公元10世纪,中国的皇帝一直是在这里统领全国号令天下。秦始皇陵的海拔比西安城高出70米,兵马俑坑位于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内埋陶制兵马俑8000件左右。

发掘秦俑的墓坑上建造起三个展览大厅,展厅的房顶是用波纹状白铁皮覆盖的。到夏天的时候,展厅内的温度可达到40度;到了冬天,缺乏取暖设施的条件下,展厅里冰冷刺骨。绝大部分秦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在地下,直到防止色彩颜料变干脱落的技术真正成熟之后,它们才可能有机会见天日。与此同时,巴伐利亚的文物修复师和化学家与美茵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的专家们携手,共同研究保存出土的石制、丝制、陶制和青铜文物的科学方法。

秦俑享受“全身护理”

研究者们希望对考古学者仍未挖掘的坑墓也有所了解。他们还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保护那些尚未被惊动打搅的文物。修复师们要将中德两国完全不同的墓葬习惯加以比较,以便对陪葬品有更充分的认识。近8000件兵马俑都是模仿真人真马制成,面貌各异、神态威严,依照服饰、甲胄和排列位置可分为将军、军吏、射士、骁士、伍卒等多种。

对于如何让秦俑继续保持亮丽的色彩,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机构的布兰斯朵尔夫女士建议,最基本的方法是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PEG)对秦俑进行“冷敷”,这种试剂可以将水分和空气隔离,秦俑上的色彩颜料以此可以保持湿度。

“整容手术”

“冷敷”并不是拯救文物的全部,不能被忽视的是,PEG会让文物的色彩明显变暗,而且看起来湿漉漉的。而且一次“冷敷”也不是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推移,PEG逐渐蒸发,就需要不断再对文物进行“全身护理”,否则色彩还是会脱落。“这当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布兰斯朵尔夫女人说,“但是这样做我们可以赢取更多的时间,而且目前来讲,我们也没有更好的方法。”

慕尼黑大学的化学家朗哈尔斯和他的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新的保护方法。他们不是单纯的想保住色彩颜料里的水分,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稳定颜料中色彩的成分,同时又不会让色彩变色。化学家们找到一种叫HEMA的聚丙酸类物质有可能承担起重任。在光辐射的作用下,这种物质的分子就会聚合为一个聚合体。

至此为止,朗哈尔斯的小组只为秦俑的碎片实施过“整容手术”。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碎片的局部部位出现了光斑。科学家解释说,这和夏季中国中部炎热的天气有关。在炎热的气候下,聚丙酸在一些位置过度聚合,碎片上的颜料看起来就像长了皮癣一样。另外,现在光辐射也是一个操作难题。实验过程中,科学家把碎片放在仪器下仅几分钟,碎片上的颜料色彩就变干燥脱落了。

尽管试验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文物修复师还是对德国的同事充满信任。参与这项合作的巴伐利亚州文物修复机构的布赫女士说:“我们必须把秦俑身上的盔甲完好无损地挖出来。”这项工作操作起来像是日本的抽草棍游戏。因为秦始皇死后不久,墓坑里发生了大火,被毁坏的兵俑倒塌在一起,再加上风化的结果,如果拿走其中的一个兵俑,整个兵俑群都有倒塌的可能性。

铜锈下的字迹

在挖掘第一个盔甲的时候,盔甲风化得十分严重。中国的修复师为了把盔甲从墓坑中挖出来曾试图剪断连接甲片的铜线,再将甲片编号,铜线索性被丢弃了。“中国的修复师很长时间以来其实做的是仿制的工作。”布赫说:“文物最终看起来似乎不是2000年前的,而是一件新的艺术品。”

美茵茨中央博物馆的格莱夫也冲破过中国同行的工作习惯。她曾经试图将一个鸟状青铜水器上的锈迹都擦干净。“青铜锈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标志,”她说:“但是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从文物身上多了解历史。”为了看到水器上的文字,格莱夫擦掉了铜锈。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