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环保部准备立法,禁止在超市收银台出售塑料袋。这里指的是所谓的轻质手提塑料袋,而装水果、蔬菜(一般是顾客自行取用)的那种小塑料袋以及那些特别坚固的塑料袋(理论上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则不受影响。
环境部长舒尔策(Svenja Schulze)在一份法律草案中提到,目前,德国平均每年每人消费约20个这种轻质手提塑料袋,未来商家将禁止发放这种"用于让人们在购物地点装东西"的塑料袋。德国《图片报》率先报道了该草案,而德新社现在也拿到了这份文件。
舒尔策在8月宣布了禁塑料袋的计划。自2016年起,在德国,商家允许向购物者对使用塑料袋收费(当然也可以不收)。这一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均塑料袋消费量从2015年的68个下降至2018年的24个。对于这一成绩,环境部一开始还是比较满意的,尽管也有一些环保组织批评禁塑的力度不够。而如今该法案表示,"无法预期,基于该协议--只是允许商家对塑料袋收费--(塑料袋的)消费量还能进一步下降"。
德国直销联合会(HDE)已经批评了这个计划中的禁令。而环保组织认为,此举的力度依然不够。德国自然保护联盟表示,纸质购物袋虽然在环境中更易降解,然而其实并不比塑料袋更环保,并要求在法律上对所有一次性购物袋做出规范。环境部的一位发言人也曾在年初时表示,塑料袋"从根本上来说,只是芝麻":它们在所有塑料包装材料中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
根据法案,这个计划中的禁令也会包含"有机原料制成的以及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手提袋"。环境部长舒尔策在不久前才提醒过,要小心所谓的有机塑料对环境有利的说法。她说,"很遗憾,这种所谓的有机塑料通常是一种(环保)假象",它们并无法像真正的有机垃圾一样分解。她还表示,"市场上基本就没有真正环保的有机塑料",但这方面尚且缺乏明确的条例监管。
塑料污染正在吞噬我们的环境,这个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关注,欧盟如今也提出了减少塑料的战略。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看看,自己能够做什么。
图像来源: Imago/Zumapress/S. Chung非要总用塑料吗?不,越来越多人不这么想。企业们也作出回应:麦当劳、星巴克已经宣布,将很快停止使用塑料吸管,而换成更环保的替代品。另外,可反复使用的咖啡杯、环保外卖杯也正流行。而在家或者参加音乐节时,也可以从自己做起。以下是我们的几个小建议。
图像来源: AP从上世纪70年代起,外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很快打包或者订餐上门,这在美国深受欢迎,让人们有更多可以做“沙发土豆”的机会。而外卖中的塑料垃圾则没有怎么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里,我们的建议是:不要那么宅,还是出门吃饭吧,既有仪式感,也更环保。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Hip/Curt Teich Postcard Archives微塑料(也称“塑料微珠”)通过我们的衣物进入污水系统,从而进入城市水循环。这一点在聚酯、尼龙等人造纤维制成的运动服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日常服饰中也越来越常见。环保服饰只有少数人能负担起,但我们也有其他途径,可以减少这种污染。
图像来源: REUTERS/H. Hanschke柏林一家企业发明了一款环保洗衣袋(“Guppyfriend Washing Bag”)。这种特细网眼洗衣袋据称可以过滤所有聚酯纤维、聚乙烯等人造纤维,把要洗的衣服放入袋中再放进洗衣机里,能防止塑料纤维随着洗衣机废水排出。这家公司称,洗完衣服后用手去除洗衣袋粘附的纤维、扔到垃圾桶里就可以了。
图像来源: Stop! Micro Waste微塑料主要来自于化妆品?不是这样的!在德国,微塑料第一大来源是汽车轮胎的磨损。据柏林工大调查,德国每年约有12万吨汽车轮胎的磨损物进入环境,而其中柔软剂等物质会被植物吸收,有时甚至毒害有机体。又多了一个理由,要少开车。
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P. Macdiarmid我们聚会狂欢也为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几乎所有音乐节、大型庆祝活动都会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塑料瓶。比如图中的摇滚音乐节"Rock am Ring",三天时间带来了500吨垃圾,其中大部分是塑料垃圾。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使用玻璃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非要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D. Thompson在环保人士眼中,一次性杯子几乎是邪恶化身。对于咖啡杯,德国越来越强调更环保的选择,不过仍然有很多人没有行动。迄今,德国每小时扔掉32万个一次性杯子。在整个欧盟,德国是包装垃圾“冠军”——2016年人均产生的包装垃圾最多。
图像来源: dirkmathesiusPET(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一次性塑料瓶很容易回收,然而它们并非特别环保的选择。更环保的是图中的这些水球。其伦敦发明者称,通过可食用的膜将饮料裹住,可以省掉大量的塑料。不过,这是否真的能够推广开来呢?
图像来源: Reuters/H. McKay 王凡/苗子(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