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驻华使馆微博发文抨击纳粹主义留言

2023年10月25日

围绕中国网民对以哈冲突以及德国立场的评论,德国驻华使馆10月24日在新浪微博上发文,强调“不允许有美化纳粹主义的言论或者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存在于其博文评论区。这一立场的背景是什么?中国网民对此有何反应?

德国驻华大使馆
德国驻华大使馆图像来源: Ng Han Gua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驻华大使馆北京时间10月24日9点51分针对评论区规则发布一则微博,强调"有损人格尊严的谩骂将被删除",并且"不允许有美化纳粹主义的言论或者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存在"。这条博文还写道:"我们还要要明确指出,那些在头像里处心积虑地将以色列国旗与纳粹符号相结合的人不是无知的蠢货,就是无耻的混蛋!此类账户将被我们永久屏蔽。"

这则微博同时指出,"我们信奉言论自由和理性辩论的力量。因此,我们允许一些负面、批评性和有争议的评论出现在我们的帖子下面。"

德国驻华大使馆的这一态度从上述帖子留言区保留的评论中可见一斑。比如,网民"刘淼淼爸爸"留言:"所以你们为了证明你们不是纳粹,就得支持纳粹?[怒]"。网民"撤硕节度一般牙兵"评论说:"建议改名以色列国德意志省驻华办[吃瓜]"。网民"抛光抛光"留言:"犹太人应该在德国建国,别去祸害无辜的巴勒斯坦人"。截至北京时间10月25日20点,上述三则留言分别获赞1.3万次、1.1万次、9100次。

在德国驻华使馆10月23日发表的另一则有关中东问题立场的微博下也可以看到中国网民的许多负面评论。比如,"德国支持纳粹最积极了","侵略者!德国纳粹和以色列纳粹站在一起!反人类的民族","德国人不是个好东西"等等。

德国法律禁止使用纳粹标志

为何德国驻华大使馆在允许负面评论的同时强调"不允许有美化纳粹主义的言论或者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存在",并且斥责"那些在头像里处心积虑地将以色列国旗与纳粹符号相结合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的种族主义屠杀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鉴于纳粹德国在大屠杀中蓄意杀害六百万犹太人的沉重历史,虽然二战已经结束70多年,但德国始终没有停止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为了禁止新纳粹和其他极端主义分子淡化法西斯罪行、美化纳粹历史的现象,德国不但对国民进行反纳粹教育,还制定法律严禁德国境内出现纳粹标志。

纳粹德国覆灭后,联邦德国的《德国刑法》新增了禁止在"艺术或科学、研究或教育"框架之外"使用违宪组织的标志"的86a条。该条法律禁止在"艺术或科学、研究或教育"框架之外"使用违宪组织的标志";传播或为用于传播而制作、储存、进出口以及公开或在集会中使用德国宪法法院认定的违宪政党或组织标志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款。这些宣传品包括旗帜、徽章、制服、标语口号、问候礼等等

在被禁止的违宪政党或组织标志名单上,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纳粹标志,包括纳粹十字、希特勒头像、党卫军符文(Siegrune/Sigrune)以及纳粹礼等等。1980年至2015年期间,德国宪法保护局总共判定46个组织、协会违宪。

1994年5月,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严格禁止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即使是否认德国在战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言论与行为也将受到严惩。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对以色列的"特殊责任"

同样鉴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沉痛历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认为自己对以色列的安全和发展负有"特殊责任"。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确定支持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分别成立一个犹太国家与一个阿拉伯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

1952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在卢森堡签订赔款协议。其中规定,德国在12年时间里向以色列政府支付34.5亿马克赔款,以色列有权在联邦德国使用赔款购买物资运往以色列。1965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鉴于中东形势的发展变化,德以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和低谷。两德统一后,徳以两国关系在施罗德和默克尔政府时期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施罗德政府在1998年的《联合执政协议》中强调德国对以色列的特殊责任以及德国对以色列安全和和平解决中东冲突的责任。时任总理的默克尔2008年在以色列议会发表讲话时表示,"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理性(Staatsräson)",强调以色列有权利保护其居民、保卫国土。换言之,保护以色列国为德国价值观的一部分。同时,默克尔也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2019年8月29日,默克尔在德国柏林会见巴勒斯坦总统、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主席阿巴斯阿巴斯时,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

1987年成立于巴勒斯坦的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长期组织、策划、实施反对以色列的武装袭击,被以色列、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认定为恐怖组织。哈马斯2007年6月通过武力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手中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但全球140多个主权国家认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才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

在被美国、欧盟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10月7日发动恐袭、造成约1400名以色列人死亡,并劫持200多名人质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而非其他组织。

对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的恐袭,德国政府强烈谴责哈马斯的暴力行为,并向以色列保证将全力声援。现任德国总理肖尔茨多次重复"以色列的安全是德国的国家理性(Staatsräson)"的这一说法,并于10月17日作为哈马斯发动血腥袭击以来第一位访问以色列的外国政府总理抵达特拉维夫。肖尔茨在那里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会晤后表示:"此时此刻,德国只有一个立场:坚定地站在以色列一边。我们认为:以色列的安全关乎德国的国家利益。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因大屠杀而承担的责任使我们永远有义务维护以色列的存在和安全。这一责任指引着我们。"

德国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近日也在中东之行中表示,"我们坚定不移地声援以色列打击哈马斯。以色列有权在《国际法》为此类特殊情况规定的框架内,对哈马斯的恐怖行为进行自卫。"

同时,德国政府也对加沙平民的安危表示强烈关切并提供支持。贝尔伯克10月23日强调,人们看到超过200万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德国政府近日加大力度,确保国际援助能够抵达加沙地带。她还强调,应该重新致力于两国方案,在国际层面进行讨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长期和平共处。

以色列之敌哈马斯

01:5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国驻华使馆的微博帖子

在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后,德国驻华使馆在新浪微博上声援以色列,并阐明了德国政府认为"以色列有权在国际法框架内保护其人民免受哈马斯的袭击"的立场。同时,德国驻华使馆也表明了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困境的同情。德国驻华使馆10月23日的微博中写道,"德国人也看到了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困境并抱以同情--因为无论是哪一方的平民遭受苦难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德国将继续向那里的平民提供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

对于德国驻华使馆10月24日有关"不允许有美化纳粹主义的言论或者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存在"的博文,有网民问道,"如果发现了你评论区有把俄罗斯或巴勒斯坦的国旗和和纳粹符号相结合的人,你会删除吗?"德国驻华大使馆的回复是:"是的,我们一样也会删除的,建议您还是不要尝试了。"

对德国驻华使馆10月24日的博文,中国网民的留言也非一边倒的批评声音。网民"走西口的三哥哥"留言道:"为你们点赞!对纳粹的言论绝不能姑息和纵容!"。"和光同尘208"写道:"我代表个人,永远支持你们,即便是纳粹时期,也有拉贝医生这样的善良德国人,拯救了南京城几十万中国同胞。相信你们已经今非昔比,欧洲文明的灯塔。"

前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10月24日在微博上对德国驻华使馆当日的博文评论说,"德国驻华大使馆破防并失态","竟以爆粗口的方式教训去他们微博下 ' 捣乱'的中国网民。"胡锡进写道:"我得提醒他们,德国驻华使馆很可能是第一个在中国土地上对中国人如此爆粗口的外国大使馆。对有些中国网民的表达方式可以争议,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和立场就不一样。但是德国使馆这样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撒泼,骂部分中国网民'蠢货''混蛋',表现出的是该使馆一种集体不文明,缺教养,他们这样做拉低的是德国的国格。"

对于胡锡进的评论,许多网民则持不同的看法。网民"植物大战僵尸粉儿"在胡锡进的帖子下写道:"我觉得德国人说得没毛病,骂得轻了"。截至北京时间10月25日20时,该评论获赞2760次。"我家住在梧桐山下"回复"没看出德国大使馆有什么不妥的",获赞2507次。"墨水咯"回复"真丢人,德国驻华使馆说的哪一句不对???"的留言获赞2413次。"涨停男孩"关于"支持德国大使馆讲真话"的留言获赞1216次。

中国政府没有将哈马斯归类为恐怖组织,而是承认其巴勒斯坦抵抗组织身份。在哈马斯10月7日袭击以色列后,中国政府迄今没有对哈马斯表示谴责。而官方舆论导向也影响着中国民众的看法和认知,并在中国受到严格审查的互联网上有所反映。

以色列驻华使馆职员当街遭袭

02:0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综合报道)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