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意志青年运动忆往

2013年10月13日

百年前,德国年轻人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他们跟父母闹革命、要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此,他们成立了“自由德意志青年联盟”。不久后,年轻人被征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像来源: Hamburger Kunsthalle

(德国之声中文网)插画家赫普纳(Hugo Höppner)化名Fidus的的一幅著名画作《祈祷光明》(Lichtgebet),刻画出20世纪年轻人的时代性悲剧:一名青年人裸体站在悬崖峭壁,迎空张开双臂,面向观众的是金色长发飘曳的背部图像。1900年前后,这幅画成为风起云涌的德国青年运动的图标:当时的青年运动还像图中裸体小青年那样纯洁无瑕,然而历史证明,那张开的双臂预示着不祥。

《祈祷光明》图像来源: VG Bild-Kunst, Bonn 2013

1913年10月中旬,仅只一个周末,数百张以《祈祷光明》为主题的明信片被印制出来。那时候,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聚集在卡塞尔附近的迈森高地:男女青年们弹奏着吉他、围绕篝火合唱民谣,并借此显示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他们属意乡间生活,穿宽松的衣服、禁烟、禁酒、素食。今天看来,这一切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但那时是一种叛逆 - 他们同多半为小资阶级的家庭以及军队化管教的学校和国家对抗。

青年世纪

"自由德意志青年联盟"(Freideutsche Jugendtag)从首次聚会到今天,已走过百年。基于此,纽伦堡德意志民族博物馆(das Germanische Nationalmuseum Nürnberg)特别举办有关德国青年运动的历史文物展,内容包括:1900年初期,年轻人受到哄骗,激情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后被"希特勒青年团" 强制收编;二战后,年轻人又试着重构先前那种具自由化理念的青年社团等。

属意乡间生活,亲近大自然图像来源: Leonberg, Almut Reichenbecher

展览会艺术总监泽尔海姆女士(Claudia Selheim)介绍道:"19世纪末叶,"青年"这个词成为史上首次被认可为代表"独立人生阶段"的名词。广受欢迎的"青年时尚"蓬勃发展"。在艺术领域,"青年"成为自然和生命力的象征,许多青年杂志、刊物应运而生;在建筑和设计艺术领域"青年艺术风格"(Jugendstil)蔚然成风;即使在政治上,年长者也受到年轻人的排挤,比如1890年,31岁的德皇威廉二世解除了75岁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职务。

"20世纪将是青年人的世纪" - 1900年代的民众显得异常年轻。此时的德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但年轻人对于工业化及城市增长的发展趋势持怀疑态度,他们要求回归自然,开始了那个时代的环境保护行动。

"候鸟运动"标志图像来源: Archiv der deutschen Jugendbewegung

背着吉他挎着背包远走高飞

"候鸟运动"被今人视为德国"青年运动"的起源:1896年,柏林高级中学的一个学生团体组织徒步漫游活动,除德国以外,还前往瑞典、希腊等国外地区;他们选择了"鹤"这种候鸟作为年轻人浪迹天涯的象征。

然而,"徒步"却演变成"行军",众多"候鸟"们以及其它自由青年社团,热血沸腾地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那么,青年运动的逻辑性何在?他们不是主张和平及自由理念吗?或者,这些德意志自由青年的歌谣、旗帜及新的社团意识其实是为了"一战 "而做的暖身准备?

艺术总监泽尔海姆表示:"暖身准备倒不至于,但他们是强有力的战争同道者:年轻人把一战视为一次伟大的长途旅行,他们甚至深信自己这种追求"自我决定权"的理念能对其他伙伴产生影响。但"壮志未成身先死",数千年轻士兵捐躯沙场,其中许多是"候鸟运动"的成员"。一战为德国青年运动带来了重大转折。

从童子军到希特勒青年团

更糟糕的还在后头:1934年,所有青年社团 - 从"候鸟运动"等青年组织到童子军,全部被收编成"希特勒青年团"(Hitlerjugend,缩写:HJ)。纳粹青年组织单位刻意采用了年轻人熟悉的组织模式。现年90高龄的前青年运动成员勒德(Gustav Roeder)回忆说:"一天晚上,我们被召唤至体育馆,接待我们的是希特勒青年团,然后我们的'元首'(希特勒)发表了充满爱国主义的讲话,他说:从今天开始,你们的社团组织不存在了,你们全体被编入希特勒青年团。"

旗帜的意义高于死亡图像来源: Dorweiler, Arbeitsgemeinschaft Burg Waldeck e.V., Archiv

曾经任职《纽伦堡日报》主编的勒德应邀来到展览会场,为观众讲述当年经历。此刻的他,对年轻时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在基督教童子军里,我们也练习过齐步走、烧篝火、烤肉肠等等。参加童子军曾带给我极大的乐趣。"

纳粹政权宣传部门十分巧妙地建立起与年轻人的联系:让他们担任旗手、唱团歌、以探险之名玩战争游戏…..泽尔海姆指出:"年轻人的觉醒是渐进式的,最初许多人以为,在希特勒青年团里仍然可以一如既往地运作、生活。但他们后来经历了惨痛教训。"


铅字盒里的经典古董

勒德叙述道:"当我哥哥在俄罗斯战场阵亡时,我必须在希特勒青年管弦乐团里演奏小提琴,旗帜的意义更高于死亡,太令人发指了!我不由自主地流泪,直到今天仍然一想到就会流泪,简直荒唐极了!

“德国青年运动“文物展图像来源: DW/S.Hofmann

纳粹政权终结了德国自由、自主的青年运动。 直到二战结束后,联邦德国才再次尝试重拾昔日理想:1964年,年轻人在瓦尔德克城堡(Burg Waldeck)聚会,构思建立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新未来。他们也如早前的青年社团那样,一起歌唱,欢聚一堂:那是西德第一个露天音乐节的诞生。在东德,名为"德意志自由青年" (FDJ)的青年组织也具有怀旧思维:同样地旗帜飘扬,同样地唱颂爱国歌曲,但他们不享有自主权。

展览会最后的展品是一个书架,看上去像个超大型的铅字盒,其中陈放着青少年杂志《Bravo》、唱片和一个运动滑板。许多盒子还空着,展览会要求参观者提供自己保留的青年时期的纪念物品,作为博物馆的借用展品或赠品。这些对勒德仍然具有无限吸引力的物品,都成了"经典古董",比如以《祈祷光明》为主题的明信片或海报等。

作者:Sarah Judith Hofmann 编译:杨家华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