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累斯顿携手故宫博物院

雨涵2007年6月30日

6月24日,德累斯顿州立艺术博物馆馆长马丁•罗特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在紫禁城里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双方即将在2008年在德累斯顿、2009年在北京进行的联合展出和科研合作等。这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将是一次盛事。这次展览项目的主旨就是皇家文化的比较——中国清廷和萨克森—波兰皇室——因为这也正是双方的强项。正在温哥华度假的罗特馆长接受了德国之声见习记者的电话采访:

中国的宫廷文化引人入胜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Bildagentur Huber

德国之声:您是怎么想到和中国合作这个动议的?

罗特馆长:这就说来话长了。我本人曾是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的主管之一,我们当时举办了一场关于特大城市未来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中,上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和包括上海市长在内的许多同事的接触,我们对中国,尤其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兴趣。世博会结束后我回到自己原来的职位,即担任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馆长。

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开始通过多渠道试图与中国建立更多联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德国,甚至在欧洲,都没有第二个比德累斯顿更对亚洲文化更感兴趣的城市了。德累斯顿到处都可以看到亚洲文化的元素,大家对亚洲的科学、艺术和政治都很感兴趣,这可能多少也和莱布尼茨有关系吧。这在那时候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即所谓的“中国热”。

但是一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并不是那么容易,直到2002年江泽民率代表团访华,作客德累斯顿,我们才得以与中方建立了许多联系,并且得到了中国驻德使馆、中国文化部和德国外交部、德国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这应该说就是我们合作的开端吧。

能不能谈谈您对故宫和中国文化的印象?

就这个话题我可以写一本书了。可以说,中国的文化财富和深度,它存在的形式,以及它在上个世纪经历的灾难,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欧洲博物馆现在和中国的合作方式只有联合展览,也就是把自己的藏品运到中国,展出几个星期,再运回来。这种交流固然不错,但是也让人觉得太仓促。所以我们要走其他的路。我们要努力的是,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组织人员交流,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共同翻译文献等等。

您认为这个合作展览最能吸引德国和中国大众的是什么?

我们的合作不是单单为了吸引大众,不是想要表演炫耀、不是想要塑造明星效应,而是想要更多地在科研上合作。我在访问中国的博物馆时,对中国的考古学很感兴趣,同时中国现代艺术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把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和现代视角结合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很吸引眼球。

德累斯顿远景图像来源: AP

另外,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中方对我们的兴趣之大和了解之深。有很多中国参观者对我们博物馆的展品和相关背景了如指掌。德累斯顿也接待过很多中国高层访问团,我今天还收到一封关于中国十家省立博物馆馆长来访的电子邮件。中方的巨大兴趣让我们非常欣喜。

双方将为这次联合展览提供多少珍品呢?

现在说还太早了,具体的我还不知道。这次联展的规模和质量都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双方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因为这里涉及到的有多个项目,包括2008、2009年在德累斯顿城堡、北京故宫的展出,我们和柏林、慕尼黑博物馆还将于2010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边的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至少为期一年的展览,这将是一大盛事。

您认为该从哪里入手,对中国和德国皇家艺术之间进行比较?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出发点可能在于对待艺术的态度上。在欧洲,尤其在曾是萨克森王宫所在地的德累斯顿,很多选帝侯或是国王都对艺术很感兴趣,他们试图将全世界的艺术珍品收集起来。而在中国,有一些皇帝自己就是艺术家,从事写作、书法或是绘画创作。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艺术品是怎样用来展示皇室威仪的,是把艺术品当作宝物自己藏起来,还是用来展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观察,还是用来作为权力的象征,这些话题都是非常有研究和比较价值的。我们不是要去比较北京和德累斯顿的历史文化,而是仅仅比较两者对待艺术的态度。

您刚刚签署了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协议,当时您表示,这个项目“绝对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您为什么这样说?

这主要是因为我和故宫博物院的李季院长是老相识了,我们7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很遗憾,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样,目前欧洲博物馆界和中国之间进行的合作大多局限于在中国进行一些短期的展览。因此相比之下,我们的合作方式是不寻常的,而且我们合作双方——北京故宫和德累斯顿艺术博物馆——都是享有盛誉而且兴趣浓厚的。我想大众将会非常期待,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次寻常的展览,展出的都是珍宝级的艺术品。可以说,我们这次合作的各个方面都是非比寻常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