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一带一路”面临失败?

王凡(摘编)2015年9月15日

在中国经济发展降温的大背景下,《商报》周二发表特约评论称,中国雄心勃勃的新丝绸之路项目有失败的危险;而《新苏黎世报》则关注了中国大型国有银行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China Nordkorea Grenze Brücke über den Grenzfluss Yalu
图像来源: Reuters/J. Chen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习近平每次出国进行国事访问时,他总会宣传其'一带一路'的想法。北京想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加强中国在欧亚大陆的经济、政治影响",《商报》9月15日的一篇特约评论在开头这样写道。

作者随后写道,然而中国出于政治原因而做赔钱买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原本想要在欧亚经济圈投资高达9000亿美元,"然而现在需要这笔钱来稳定跛脚的经济和紧张的金融市场,中国外汇储备在8月份大幅回落。"

"金融困难让很多基础设施项目被束之高阁。……此外,'一带一路'体现出经济政策上的一种倒退:北京没有更加着眼内需,而将赌注放在像巴基斯坦这些不稳定地区的新出口市场,中国国企过剩的产能被出口到国外。克服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危机以这种方式'绑架'了(中国)领导层。'一带一路'目前成了投机泡沫。"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文章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建立20个特别经济区。例如,在毗邻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建立购物中心,然而在工程竣工两年后,毫无顾客的踪影。

"同时,新丝绸之路倡议也缺乏合作伙伴。……习近平想要推动一个'命运共同体',然而他没能成功传达这个讯息,这个倡议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吸引力。习近平许诺下了双赢的局面,然而最大的获益者显然是中国。因为北京是建筑师、出资人和建筑工三合一。而北京在外交上越来越强势的表现,也助长了对'一带一路'的不信任感。"

"此外,习近平的宏伟计划也可能因为时间点不佳而失败:鉴于乌克兰危机,目前一个中、俄、欧合作项目的前景非常不妙。此外,'伊斯兰国'也在例如中亚这些对于'一带一路'的成功具有核心意义的地区扩张其势力。"

大型国有银行的"枯槁岁月"

《新苏黎世报》周二经济版发表题为"中国大银行的枯槁岁月"的文章,其中写道:"伴随着中国经济景气逐渐走弱,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也开始上气不接下气"。

"中国大型国有银行正面临这个隐性嫌疑:仍被危险的遗留问题所纠缠--在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繁荣岁月过量发放贷款。虽然距离真正雪崩一般的亏损这样的恐怖场景还很遥远,然而金融机构领头羊们在目前的景气下滑中,已经开始面临越来越棘手的挑战。这可能严重影响其收益能力。"

图像来源: STR/AFP/Getty Images

"在上半财年,直接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四大银行利润增加1%,已经是最好成绩了。在第二季度,这些银行实际上就是原地踏步。"

文章写道,尽管采取了大量货币和国家财政刺激措施,然而中国的景气趋势仍呈现下行,银行业也必须开始适应利润微薄的日子。

文章也提到了"暗藏的信用风险"--所有大型银行的信贷亏缺在应收帐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都明显增加。其中工行、建行和中行的信贷亏缺比例从多年来的低于1%上升至1.4%,而农行更是达到了1.8%。

这些大型国有银行的"风险覆盖面也在减少"。"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的银行主动大幅提升信贷拨备(风险准备金),并强制核销不良贷款。"

中国大型银行已经降低了拨备覆盖率。文章表示,"如果仍维持以前的拨备覆盖率水平,据专家们计算,这些银行在上半年的利润就已经缩水了30%。这样酸涩的损失自然会被当作震惊市场的消息。"而如果未来对拨备覆盖率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那么这些银行的利润趋势可能将继续大幅下行。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