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中国为何如此热衷于中东事务?

2024年8月19日

德国《世界报》发表分析文章指出,过去十年来,北京巧妙地扩大了影响力,填补了华盛顿留下的每一个空白。中东的政治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北京在该地区的和平计划也并非大公无私。《商报》撰文分析为何希腊对曾经对其慷慨出手救急的中国,热情态度逐渐降温?

在北京的主导下,今年7月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
在北京的主导下,今年7月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图像来源: Pedro Pardo/AFP/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和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态度和作为到底有何不同?去年在中国的斡旋下,伊朗与沙特恢复了外交关系。但为什么中国领导人将如此多的外交精力集中在中东呢?德国《世界报》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以石油获取为中心的地缘战略利益已发生转变。

文章回溯了50年前美国和沙特阿拉伯达成的所谓的“石油美元协议”将美元确立为国际储备货币。但是随着美国页岩油开发技术的成熟与广泛使用,“该地区(中东地区)的石油对美国来说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美国仍然从沙特进口石油,但数量正在下降。 2000年仍为每年150万桶。22年后,美国对石油的进口量已降至不足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国已从最大石油进口国之一跃升为第三大石油出口国。”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是利雅得最大的原油客户。北京购买了沙特全部产量的20%以上。中国的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东。中国从伊朗获得的石油量大致相同,但其对伊朗的影响更大。迄今为止中国也是伊朗最大的石油购买客户,占比达到37%。”

“反过来,伊朗也喜欢从中国购买机械和电子产品——仅2022年就价值40亿美元。北京从未加入西方对德黑兰政权的制裁。相反,中国国有企业巧妙地利用了西方企业缺席伊朗市场带来的机会。”

文章写道:“虽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方面的投资几乎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然而,该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也持续增长。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中国越来越有兴趣以本国货币进行贸易,而不是用美元购买令人垂涎的石油。”

“以人民币直接结算对于该地区许多国家来说也有意义,因为中国早已取代美国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3年以来,北京还通过‘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为众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同时扩大了其影响力。”

文章写道:“过去十年来,北京巧妙地扩大了影响力,填补了华盛顿留下的每一个空白。但这也意味着中国的脆弱性增加。由于双边贸易和对该地区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中东的政治稳定符合中国的利益。与美国不同,中国与伊朗并非宿敌,也不会出于道义和历史原因而与以色列感觉特别亲近。”

“这实际上可以为北京开辟新的操作空间。北京在该地区的和平计划并非无私的,不过美国的和平计划可能也从来都不是无私心的。”

法塔赫和哈马斯签署《北京宣言》

00:4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希腊对中国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中国曾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中扮演过“救世主”的角色。中国企业曾向当时濒临破产的希腊投资了数十亿欧元。不过希腊对中国的热情正在渐渐褪去。《商报》撰文指出:“原因之一是成千上万的中国购房者正在推高当地房价。在雅典,整个地区都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中国也向希腊市场注入廉价商品。无论是迷你风车还是卫城商店里的小石膏印章: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中国制造’。”

此外,希腊税务部门调查发现发现了一个由287家中国贸易公司组成的大型网络。他们通过操纵收银机隐瞒了90%的销售额并从中逃税。

文章写道:“21世纪第一个十年希腊对中国的热情正在逐渐让位于冷静思考。希腊保守派总理米佐塔基斯(Kyriakos Mitsotakis)2019年夏天上任以来更为明显。米佐塔基斯行事作风更为谨慎。过去5年中国对希腊没有进行重大投资。2020年,一家中国国有公司被排除在天然气网络运营商DEPA基础设施私有化招标过程之外。电网运营商Deddie的私有化,中国也未能参与。”

文章分析解释这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希腊现在更容易找到来自西方国家的投资者。在主权债务危机期间,中国几乎是唯一一个敢于向其投资的国家。现在,该国已经克服了危机,西方国家的公司也重新发现了该地区的机遇。……第二个原因是政治原因。自新冠疫情和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欧盟和美国重新调整了对华政策。米佐塔基斯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他在2023年11月上旬访问北京期间表示,希腊可以成为‘欧盟和中国之间的桥梁’。据代表团人士透露,希腊总理在与中国国家元首的会晤中还强调,欧洲需要战略自主,以应对全球地缘政治挑战。”

涌入希腊的大批中国人

02:3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