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监狱什么样?老外亲自告诉你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经济上,抵制的情绪渐渐高涨起来。围墙筑得更高了: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想搭建一个(经济)围墙对付墨西哥,他说这样可以保护美国公司不受廉价竞争之苦,工作也不会被非法移民抢去。在英国,那些支持退出欧盟的人们也有着相似的看法,此外,另外一些欧洲国家,支持经济保护主义的人多于从前。" 德语财经媒体"资本"(capital.de)本周四(7月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作者接着提到了德国,举出了中国美的公司计划收购机器人制造商库卡的例子,这起收购案引起轩然大波。政府担忧有高科技泄露的风险,并因此否决了收购。另外,今年3月传出消息,欧委会显然正在酝酿保护措施,针对来自中国等国家提出的可能让其皱眉的收购愿望。
作者Renate Pilz指出,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公司,这种举动相当平常:"德国公司也在中国进行收购。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收紧政策行不通,无论这个高墙是针对整个经济体制还是某个单独的企业。我们这样做,其他人也会效仿,这像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漩涡。德国是一个全球出口大国,一旦经济全球化减弱,这里的富裕程度也会降低。"
应该怎样去应对呢?作者的观点是--保持开放的态度:"中国一再被人诟病在国外拿技术,但对国内市场采取封闭保护。不久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最新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其中指出,该计划歧视欧盟企业,并且阻碍市场力量。人们不能否认这种风险,因此政界必须要主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给收购制定保障员工和企业所在地的长期协议,监督中国政府兑现承诺。"
文章接着指出,中国是德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德国机械产业第二重要的投资地:"面对一系列统计,我们必须将中国看作一个平等的伙伴,并且,就像VDMA今年5月末在李克强访问德国之前指出的那样,将支持自由贸易的承诺付诸于行动。也就是说,我们急需一份欧盟和中国之间的投资协议,给公平竞争提供全方位的保证。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得接受在未来,中国会提出更多的收购申请。"
中国投资者在欧洲“买买买”的脚步越走越远,并购规模也屡创纪录。但是欧洲人面对这一发展却是悲喜交加:一方面担心敏感技术流失,知识产权不保;另一方面中方开出的诱人价码往往又难以抗拒。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根据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同比增加了77%,达到350亿欧元。而德国在其中所占份额最高,为31%。最近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一个重要投资来源国,主要投资目标是高科技领域。但是来自中国的巨额投资也引发了欧洲人的种种担忧。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这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中资在欧收购案之一。中国家电业巨头美的集团去年斥资46亿欧元买下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引起颇多有关高精尖敏感技术安全的顾虑。德国政府最终还是给收购计划亮了绿灯,原因是德国国家安全利益不会受到威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除了德国之外,中国在欧洲另一个重要投资对象就是英国。2016年9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了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的。随着英国退出欧盟已成定局,北京和伦敦表示两国关系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而中国也是英国在退欧之后希望缔结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之一。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Simon Chapman/LNP这是希腊最大的港口,欧洲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是通往亚洲、东欧和北非地区的货运枢纽。2016年,中国国企中远集团(COSCO)收购该港67%股权的计划得到了希腊议会的批准,收购总金额近3.7亿欧元,此外中远集团还计划为港口建设再投资3.5亿欧元。不过收购行动也引发了港口工人的罢工,他们担心自己因此而失去工作。
图像来源: DW/D. Grathwohl到目前为止,中国投资商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就是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业巨头先正达(Syngenta)。相关并购交易预计在6月上旬就会完成。中国化工出资430亿美元,预计将购得先正达将近81%的股权。此前这家中国国有化工巨头还收购了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图像来源: Reuters/A. Wiegmann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并不局限于西欧地区,中东欧地区也成为北京发起魅力攻势的对象。去年,总理李克强宣布成立新的基金,向该地区注资110亿美元,其中包括与捷克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仅中国民营企业巨头华信能源,就在捷克收购了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酿酒厂、两家媒体集团和一家顶级足球俱乐部的股份。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日益增加的投资规模和影响力制约了欧盟在涉华议题上采取统一的立场。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com/G. Jie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并购行动因为欧洲和美国提高监管门槛而宣告失败。研究统计显示,去年一共有总价值750亿欧元的30桩中资海外并购交易案因为监管部门的阻止和外汇交易限制而告吹,这其中最受瞩目的应该就是中国宏芯基金收购德国芯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未果的案例,而且主要失败原因是奥巴马政府的阻挠。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这些“流产”的中资并购计划也反映了欧洲面对中国投资日益增长的顾虑,尤其是涉及敏感技术领域的时候。但是欧洲方面的挫折感也部分来自投资不平衡:中资在欧盟收购的规模大于欧盟在中国的收购。欧洲企业抱怨,中国在电信、医疗和物流等很多领域仍然为外国投资者设置重重障碍。
图像来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作者在文章末尾写道:"全球化本身是积极的,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良好的标准,无论是在技术、环保还是工作安全保障上的标准传播到全球各地,在别的地方也建立高标准。人们应该从这个想法出发看待中国的收购潮。"
在中国的高墙生活
"他在中国监狱里呆了7个月。" 《西德意志汇报》(WAZ)本周三(7月5日)的一篇文章关注到曾经被关在中国监狱的一名前大众员工欧兹尤(Hamza Özyol)。这名37岁的男子撰写了一本名为"中国--铁窗后的210天"的书。
文章作者Ulrich Franke写道,2014年欧兹尤前往中国深圳,当时他的工作是隧道建筑工地的工人。很快,他就感觉到每天工作15个小时的压力:"2014年8月24日深夜,他当天喝了不少酒,这造成了糟糕的结果。" 欧兹尤说:"喝醉的我做出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在一家夜店,他将三个大约放在桌上半个小时、周围没有人看着的手机拿走了。欧兹尤说:"我以为有人把手机忘在那里了,为什么我把它们拿走了,我自己也不知道。"他并不想成为窃贼,大概一个小时后,因为心存内疚,他又返回夜店,想把手机放回原处。"但是有10个警察扑过来,逮捕了我。"
文章接着写道:"这个周末接下来的时间他都被手铐扣着,接受审讯。周一他被送到监狱。这名男子在监狱里呆了七个月,他认为最严重最可怕的是:"40名男子共同挤在一间仅有50平方米大的空间,这实在是一种折磨。在地上睡觉,自来水就只有一个水龙头,吃饭就是米饭配一点蔬菜,还有点干硬的面食。" 欧兹尤说:"绝对是不人道的。"这名土耳其裔德国人盗窃罪成立,7个月后被释放,他被允许回国。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