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美相争 欧洲倒霉?
2018年2月2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周五出版的《南德意志报》以"数字化未来"为题,刊发了由政治学者霍伊曼(Stefan Heumann)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与美国正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德国必须依靠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合作,抓住仅存的机遇。
"数字化时代,全球的数据量迅猛增长。靠人力早已无法对付如此海量的数据,因此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也就是人工智能,成为了关键科技。离开了准确的智能分析,海量的数据毫无用处。不论是交通疏导系统,还是能源管理,或者是'工业4.0',这些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大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美国、中国的大型科技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仅在2016年,他们就为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了200多亿美元。中美两国正在争相占据这一关键科技的制高点,现在谁更胜一筹?去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吸纳的风险投资首次超过了美国同行。中国政府的目标是:2030年前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者。北京断定,这将会带来巨大的创新动力。"
作者随后指出,尽管现在德国政界也计划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加大资助力度,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要跟上全球竞争的步伐,德国必须要制订人工智能总体战略,并与欧洲各国开展合作。
"经济强国之间的科技竞赛,同时也是不同政治体制以及不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竞赛。在美国,人工智能主要由谷歌、脸书、亚马逊等IT巨头推动,他们需要人工智能来更为精确地分析用户数据,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投放广告。而中国则走计划经济的路线,视人工智能为将本国的科技提升到全球顶尖水平的绝佳机遇。中国政府还能借助于人工智能加强对本国民众的审查与监控。"
文章继续指出,想要在这一领域不受制于人,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必须要加大投入。而相比投入多少金钱,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金钱应该如何使用。作者认为,欧洲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主要的短板在于应用以及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同时,欧洲还需要改善科研环境,因为当今的人工智能竞赛,更多的是一场人才争夺战。
"种种迹象也表明,专业人才并不仅仅因为经济报酬而决定在哪里、为谁工作。伦理以及政治因素也有可能成为欧洲的决定性优势。在人工智能战略方面,欧洲不应仅仅局限于科研、应用、商机,还应该明确地提出困扰这一科技的棘手伦理问题。日常生活中,自动决策系统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因此必须确保人工智能的产品质量以及可检查性。欧洲必须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划定明确的界限,确保人工智能不会歧视、损害人类,确保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基本权利相一致。在国际层面上,欧洲还应当推动有关自动化武器之伦理及国际法规范的讨论。"
"中国现在正以高薪以及爱国主义来吸引在美的华人科学家回国。而对于非华裔学者而言,缺乏民主的中国并不具备吸引力。美国依然对全球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特朗普治下的高压移民政策正对这一优势构成威胁。因此,欧洲应该利用眼下的时机,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研究环境,并凭借基于价值观的纲领,一方面留住本地的顶尖人才,另一方面也应对外拓展其巨大的吸引力。这将为欧洲的自主、自信的策略奠定基础,从而能够决定人工智能今后的发展与应用方向。"
德国《商报》周五则以"为了富足的斗争"为题,刊文指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中国的拉帮结派对全球自由贸易造成了威胁,而欧洲也许会成为这场乱局中的最大输家。
文章指出,在欧洲经济刚刚有点起色的节骨眼上,却出现了全球贸易战的迹象,这令欧洲的处境十分艰难。一方面,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正在架空全球多边经贸秩序,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其政治与经济影响力。
"新时期的关键词是'地缘经济',它指的是国际经贸、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的协同作用。与战争相似,地缘经济也是政治的延续,只是两者使用不同的武器。地缘经济不用坦克、不用导弹,而是利用铁路线和集装箱港口,利用经济工具来贯彻地缘政治利益。而取得的地缘政治优势,反过来又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披着全新外衣的重商主义,而其实质却没有变:积累财富、拓宽影响力、打造依赖性。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主导权。"
"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让当今的经济政策讨论中再次出现了战略性思维。中国从来没有尊崇过政治与经济相互分离的自由主义原则。中国只有在需要吸纳外国关键技术时才会适度开放国内市场。北京阻挠稀土出口,目的是在岛礁主权争议中向日本施压。而中国给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则换取了后者在联合国投票时站在中国一边。"
"中国大举投资欧洲的基础设施,从而对欧盟的决策施加影响。通过'一带一路',北京正在打造符合中国利益的世界经济体系。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就警告说,中国正在全面开发一个不同与西方的体制,这种体制并不像西方体制一样基于自由、民主、人权理念。"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