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语媒体:中资大采购 究竟图个啥?

文山(摘编)2016年3月30日

德语报刊周三关注了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大规模收购潮,想探究中国的目的究竟何在。

China Anbang Insurance Group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Lei Kesi

(德国之声中文网)瑞士《新苏黎世报》周三以"低调的安邦想干什么?"为题,注意到了安邦集团正在竞购喜达屋酒店集团(Starwood Hotels)。文章写道:

"中国企业想要收购美国企业,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这些天,中国的安邦保险集团正在竞购喜达屋酒店集团,这牵动了华尔街的神经。2015年底,万豪国际(Marriott)已经对喜达屋集团提出了报价,随后中国安邦提出了更高的收购价。然后,万豪再一次提高报价,但又被安邦的新报价压过。在中国,安邦集团在吸纳客户资金时表现地非常强势。比如,安邦的人寿保险回报率很高,从而能够吸引客户。但是,高回报率的产品,其所需的资金也总是要从某个渠道赚得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回报率产品得以持续。此前,安邦已经收购了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现在还想通过收购喜达屋来进一步拓展其在美国的投资组合。"

安邦保险集团收购了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图像来源: Imago/Frances M. Roberts

"不少分析人士都由此回想起80年代,那时,日本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而在现今的竞购喜达屋一案中,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收购方可疑的动机,还有喜达屋集团出售的原因。该集团属下拥有喜来登(Sheraton)、威斯汀(Westin)、艾美(Le Méridien)、瑞吉(St. Regis)、W饭店(W-Konzept)等多个连锁酒店品牌。分析人士认为,喜达屋集团正成为自己成功战略的牺牲品。其他更大的竞争对手也复制了喜达屋的战略,让喜达屋现在步履维艰。此外,Airbnb之类的新型住宿平台经营模式,也在蚕食喜达屋的客户群。因此,对于喜达屋集团而言,出售可能是最好的战略选择。至于安邦集团究竟是不是最佳买主,目前还不明朗。"

希腊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的多条岸线已经被中远集团收购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M. Bicanski

德国《时代周报》退休主编Theo Sommer则在该报网站上撰写专栏评论。文章以"大采购之旅"为题,指出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作者问道,如果这一收购潮不受阻碍地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史,注意到当年主要是吸纳西方资金的中国,如今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国企、私企纷纷前往海外投资。作者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随后,作者写道:

"欧洲太过专注于自我,而没有去思考中国的商业扩张战略。中国经济降温可能会降低中国的收购欲。大多数的收购都是由国家补贴的。要知道,中国政府的负债率为GDP的250%,高于希腊。现在,北京的外汇储备已经从4.5万亿美元下滑到了3.5万亿,这有可能降低中国的撒钱欲望。"

"但是,如果中国的大举收购依然这般继续下去呢?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投资又会成为一个问题。中国投资不太容易受到欢迎,有着多种原因:中国没有给外国以完全对等的中国市场准入权;而并购后技术流入中国、削弱(西方的)长期竞争力,这一危险也没能排除;经济合作可能会为商业间谍提供便利。况且,中国的经济扩张战略可以是中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它首先追求的是帝国主义式的扩张,绝非只是无害的商业目的。"

作者最后写道:"中国的领导人一次次地强调,中国将和平崛起。但是,中国的全球野心却让人不禁对这种说辞产生怀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一带一路'规划、大举提升军力、在南海上蛮横的岛礁扩建行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将会非常坎坷。而中国在我们这里的投资行为是否能够被接纳,也将会受到上述中国战略行为的影响。"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中国国企豪购德国垃圾处理公司

02:4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