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发表长篇报道指出,河流污浊发臭、城市被雾霾所笼罩,民众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但现如今,曾经的污染大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全球绿色科技的领导者。这篇题为《自上而下的绿色革命》的文章写道:
“在德国,环境保护和气候政策,往往被很多人视为负担,而在中国,环保和气候保护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机遇。相关政策不仅能带来清新的空气,还催生出了一个新的产业。令许多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太阳能、风能以及电动车产业,标志着中国的竞争力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环保政策也日益演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施政体系。最初推动环境保护的是一些活动人士和记者,正是他们带着相机和测量仪器前往那些无人关注、但污染严重的地区。通过宣传活动和披露真相,他们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有时也会找到愿意认真听取他们环保诉求的地方官员。绿色和平前中国项目负责人马天杰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促成了一些当时本不可能促成的事情,也使政府面临压力,不得不制定环境保护的新法规。’
政府决定公开空气质量指标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2011年,美国驻华使馆是否有权自行发布北京的空气指标,曾引发广泛争论。中国环境部宣称,空气质量属于国家机密。但随着公众压力的不断增高,这些数据突然在一夜之间向所有人公开了。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重大胜利。”
《南德意志报》的报道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需要活动人士去监督和促进环境保护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卫星以及数码式监控系统。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由最高层决策、自上而下应对环境挑战的新阶段。而未来又会怎样呢?
“在重大污染源得到处理之后,消费端现在成了受关注的焦点。下一个减排努力必须聚焦日常生活。比如使用更节能的空调或者改变购物习惯。马天杰表示:‘这也正是中国目前所欠缺的地方。’环保政策几乎只关注供给一方,即生产者和工业界。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为环保做贡献的动力。包裹送货上门,一日三餐全靠点外卖。应当为更加优质、更加绿色的产品多花一点钱,这一点还没有成为广泛的共识。绿色产业也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
造成这一局面的可能原因是,对中国政府来说,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是容易掌控的,而如果让民众介入环保,则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讨论。中国政府在追求短期成功方面非常高效,但从长远来看,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将很难奏效。”
”看不到尽头的房地产危机“
继恒大和碧桂园,中国另一家房地产巨头万科也传出债务违约风险的消息。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的房地产危机还远远看不到尽头。《商报》发表评论写道:
“从短期来看,房地产危机是可以应对的,除了中国大城市的一些空置公寓楼和绝望经纪人的激进促销活动外,动荡的影响仍然有限。但执政者的无助感却在逐渐动摇民众的信心。消费意愿低迷早已不再只是一个经济现象,它也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政治感到疲惫的反映。一个担心养育子女、生病住院或照顾父母随时可能耗尽自己积蓄的人,消费时注定会感到犹豫不决。一位上海经济学家最近在分析报告中写道:‘房地产行业的下滑是消费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党和国家领导层已经决定,对房地产行业只会提供比以往更少的支持。如果政府希望稳定房地产行业,自然会对陷入困境的万科出手相救。但事实恰恰相反,北京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房地产行业应该萎缩。这使得其他公司通过发行新债券进行融资变得难上加难。虽然政府也在考虑采取一些小规模的支持措施,比如提供利息补贴等等,但可以确定的是,国家不会再将大量资源投入房地产这一曾经的支柱产业,而是会聚焦发展前景更为看好的技术行业。
但问题却在于,新技术行业并不能取代房地产行业。毕竟,房地产曾经是数百万家庭的存钱罐和养老保障。有鉴于此,政府必须为此提供深层次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强化社会保障、恢复民众信心以及与之相关的消费热情。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恢复经济活力。倘若如此,那些‘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外资和德国企业也将从中受益。”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