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中国

德语媒体:克林拜尔中国行是对执政联盟的考验

2025年11月17日

《亮点》周刊发表评论称,克林拜尔作为访问中国的德国黑红联合政府的首位部长,无疑是在走一条危险的外交钢丝绳,而他此行,更是对执政联盟对华战略的严峻考验。《柏林晨报》认为,在解决对华依赖问题之前,任何同北京的对话都难以产生实质意义。

德语媒体:克林拜尔中国行是对执政联盟的考验图像来源: Pool/AsiaPac/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亮点》周刊发表评论认为,在德国外长推迟访华、柏林与北京关系紧绷之际,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成为黑红政府首位踏上中国土地的内阁成员。对克林拜尔而言,这趟旅程既是外交考验,也是对德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测试。这篇题为《克林拜尔中国行何以如此敏感》的评论写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频繁将产业政策作为施压手段的做法,令德中关系日趋紧张。在此背景下,克林拜尔的访华之行,当然就被赋予了极其重大的意义。毕竟,就在前不久,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刚刚因一场外交纠纷推迟了访华行程,而克林拜尔也因此成了黑红联合政府中首位访问中国的内阁成员,甚至早于联邦总理梅尔茨的访华计划。

这也让人们对此次中国之行充满了期待,而克林拜尔本人似乎也不负众望。他表示,他会讨论台湾问题、俄乌战争以及贸易纠纷。此前,北京方面曾将对德国经济至关重要的稀土材料作为施压手段。

启程前,这位身为德国副总理和财政部长的社民党政治家对德新社表示:‘我们不应只议论中国,而是要同中国开展对话。’他表示,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只有同中国合作才能得到解决。‘我认为,我们将能够同中方澄清一系列问题。’

克林拜尔:我认为,我们将能够同中方澄清一系列问题。图像来源: Bernd von Jutrczenka/dpa/picture alliance

财长抢外长的“饭碗”?

那么,克林拜尔是否涉嫌越俎代庖、代行外交部长职责呢?产生这样的印象完全在情理之中,柏林执政联盟内部也完全有可能因此产生芥蒂。毕竟外交部长刚刚推迟了访华行程,而克林拜尔此时前往北京,可以被解读为执政伙伴之间在对华政策上意见相左:一边是保守的基民盟,另一边则是愿意取得共识的社民党。总而言之,现实同梅尔茨此前宣称的‘团结一致的外交路线’相差甚远。

然而, 克林拜尔难道应该为了执政联盟的团结而取消访华行程吗?那将会引起对华关系的严重危机,因此绝不是一个好主意。毕竟,德中财政对话会涉及一系列重要议题:相互间的市场准入以及金融市场的规范等等。德国工业需要保持同中国的良好对话渠道,德国一些行业存在着事实上的对华依赖。而一位轻率放弃这种对话渠道的财政部长,将只会损害德国的经济利益。”

《亮点》周刊的评论指出,中德关系的复杂性需要克林拜尔在北京展示高超的外交平衡术。他触及的每一个重大议题都会提高外界对“具体成果”的期待与压力。而作为首位访华的黑红政府部长,在台海局势、关键原材料供给以及俄乌战争等敏感议题上,克林拜尔也必须明确表达德方的立场。

“来自柏林政府圈的消息强调:‘此次访华行程早有计划,并同总理府和外交部进行了密切沟通’。政府还强调,财政对话是联邦政府对华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可能的领域内,德国愿意继续同中国开展公平的伙伴合作。但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并不幼稚,我们会展示明确的立场,并会自信而透明地维护自身利益。

《亮点》杂志:克林拜尔访华行程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北京。图像来源: Ralf Hirschberger/AFP

有鉴于此,此次访华行程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北京。如果克林拜尔在北京偏离柏林的轨道,或柏林的执政伙伴不同克林拜尔进行配合,那么,注定会产生黑红两党各行其是、各有一套对华政策的印象。而北京则会充分利用德国政府的内部矛盾,并加剧这种矛盾。而这一切显然不是黑红政府愿意看到的场景。”

"与中国对话,必须承认一个苦涩的现实"

《柏林晨报》发表评论写道,要想同中国开展对话,必须认清一个苦涩的事实:德中经济实力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联邦德国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过去五年来,德国的对华出口已经下降了25%。‘德国制造’已经不再是特别有吸引力的卖点,德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德国的高成本模式也使其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总而言之,德国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被取而代之。

事实上,中国的贸易政策早已不再追求互惠互利。中国在稀土和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正在频繁成为中国对德国和欧洲的施压工具。前不久,中国以安世半导体为筹码的权力游戏,就彻底暴露了德国整个汽车工业对华依赖的程度。

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前往中国,计划要商讨我们所谓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关系’,但这种讨论并不能带来任何改变。德国必须同欧洲采取共同行动,认识到依赖问题,并降低依赖程度。在稀土等关键原材料领域,德国和欧洲必须同可靠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只有这样,中国的施压工具长远才能失去效力。”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